正文 第33章 複興社的戈培爾——鄧文儀(2)(3 / 3)

王明認為國共兩黨的中央均在國內,雙方談判以在國內為好。為此,王明於1月23日專門寫信給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提出了鄧文儀去蘇區直接與中共中央政府協商抗日救國的具體辦法。潘漢年則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外交部副部長的名義寫信給蔣介石,保證鄧進入蘇區後的人身自由與安全。

鄧文儀將上述談話記錄整理成詳細報告,派其副官送回南京,供蔣介石閱示定奪。中共代表團則決定派潘漢年回國,以便與國民黨代表繼續接觸。回國前,潘曾與鄧文儀晤麵,商討聯絡辦法。鄧囑潘回國後,可直接與陳果夫聯係。至此,鄧文儀在莫斯科參與國共兩黨接觸的活動結束。雙方在莫斯科的會談,雖無任何實質性進展,但重要的是,兩黨關係的堅冰已被打破,航線已被開通。它為以後雙方的接觸和談判創造了條件。

在西安事變中幫了蔣介石的倒忙,被蔣介石認為有“二心”之嫌;認為戴笠是蔣介石的希姆萊,自己則為戈培爾;係皖南事變的策劃者之一

1936年7月,鄧文儀奉調回國,被任命為複興社的書記長、新生活運動總會總幹事。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消息傳到南京,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片混亂。親日的軍政部長何應欽等人,極力主張討伐張、楊,轟炸西安,企圖挑起大規模內戰,置蔣介石於死地,以便取而代之。以宋子文、宋美齡為代表的親英美派,為營救蔣介石,力主和平解決,反對使用武力討伐張、楊。

當時,複興社內人心惶惶,眾“太保”驚慌失措。鄧文儀剛出任複興社書記長不久,麵對如此複雜的形勢,更是心急如焚,一籌莫展。在賀衷寒等人的鼓動下,他召集複興社骨幹分子,通過了以武力解決西安事變的決議案,並以黃埔同學會的名義,一致擁護何應欽暫代陸海空軍總司令,負“討伐張、楊叛逆”之總責。鄧文儀和賀衷寒等人還拿著這個決議案去征求宋美齡的意見,結果被訓斥了一頓,宋美齡說:“這是一個陰謀。”但是,鄧文儀又親自跑到上海活動,宣揚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人是不識大體、拖延時間、不忠於領袖的表現。

與此同時,鄧文儀還和賀衷寒等一起,收編了在南京失業的中央各軍校畢業生,發起和組織了300人的“討逆赴難團”。該團的口號是:“武裝起來,開赴潼關,直指西安,與張、楊決一死戰,救出校長。”但是,正當他們亂哄哄的要出征的時候,傳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消息,鄧、賀聞訊,頓時泄氣,所謂的“討逆赴難團”也作鳥獸散了。

蔣介石回到南京,得知這場鬧劇後頗為不滿,把鄧文儀等人找來大發脾氣:“我在西安蒙難,你們在南京過逆,坐地打衝鋒,娘希屁,我還沒有死,你們就不聽我的話了,想改換門庭嗎?”鄧文儀在西安事變中幫了蔣介石的倒忙,被蔣介石認為有二心之嫌,從此又被冷落起來。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鄧文儀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戰時幹部訓練團延緩一團政治部主任,後任成都中央軍校政治部主任,並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成都行轅政治部主任。在成都期間,他經常在公開場合演講,繼續販賣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毒害青年。

1937年冬,抗敵宣傳委員會遷至武昌美術專科學校後,很快便在無形中解散了。此時,國民黨政府又在武昌成立了一個訓練團,招收一批青年和幹部受訓,故須任命一上校政治總教官。對這一清苦的職務,多人不願赴任,惟鄧毛遂自薦,到處奔走托人找關係,一心想當總教官。

後來,蔣知道了鄧的任命很有些不快,好在朋友們替他說情,說他願意痛改前非,戴罪立功,蔣也就沒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