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曼”自然吸引了原本想去看電影的小男孩,但“樂酷電玩俱樂部”裏琳琅滿目的玩具和電動遊戲更具魔力,於是他扭頭對媽媽說:“咱們也去‘樂酷’玩玩吧!”
媽媽看了看時間說:“電影快開始了,今天沒有時間去樂酷了。”
“就去一會兒,就玩一會兒就出來,行不行?”孩子眼中滿是期待。
如果換作我,也許會跟孩子約定一個時間,比如10分鍾或者20分鍾,來滿足他的要求,隻要他能夠遵守約定時間即可。
然而這位媽媽的答複卻讓我有些意外,她拿出電影票對兒子說:“媽媽的錢已經買電影票了,沒有錢再去樂酷玩了。”
“那怎麼辦呢?”兒子非常不甘心。
“你要先決定好了,是看電影還是去樂酷?隻能選一個。如果你真的想去樂酷,咱們就到電影院門口把你的電影票賣掉,然後才有錢去樂酷!”
孩子認真地想了想,“我去試試。”
“但是有可能沒有人買你的電影票,那怎麼辦呢?”我忍不住問小朋友。
“那就沒轍了!”孩子歎了口氣,樣子可愛極了。
到了電影院以後,孩子開始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看到很多小朋友牽著大人的手進進出出,他有些猶豫,然而媽媽卻不著急催他,一直耐心地等他自己決定。我原本很想看小朋友怎麼把電影票賣出去,然而最終他還是決定跟媽媽去看電影,並約好下周再來“樂酷”打娃娃。
在生活中,孩子常常會受到外界的誘惑與幹擾,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分辨、排除幹擾、堅定決心的能力,就在於父母的堅持。在去電影院的過程中,孩子不停地提出要求,媽媽總是巧妙地解答並引導孩子最終完成了計劃。如果媽媽稍有妥協,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抱了他,他會要求去玩別的遊戲項目;帶他玩了,他有可能突然想吃好吃的了。家長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導孩子,就會被他們牽製,結果將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
孩子其實是講道理的,關鍵在於大人如何引導。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是典型的“兩麵派”——在家裏和家外不一樣,聽老師的話,不聽父母的;或者聽父母的,不聽爺爺奶奶的。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吃飯,回家後媽媽不喂就不吃;在幼兒園能自己係鞋帶,回家後就不自己係。
大人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大人過分溺愛、過分保護造成的。為孩子做得太多,替他們做了許多他們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反而會使孩子應有的自信和獨立能力減少,依賴性越來越強。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時也會影響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
比如,我們有的家長在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全主動輸給孩子,讓他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