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杜聿明_敗軍之將,不敢言勇(1 / 1)

被毛澤東欽點為戰犯的四十三人名單中,黃埔一期出身的軍人占四位。分別是胡宗南、王叔銘、桂永清、杜聿明。胡宗南是封疆大吏,是西北王,權很大,兵很多,像模像樣的大仗並沒打過多少。王叔銘和桂永清屬於武官式的軍人,大仗打得更少,一個當了空軍司令,一個當了海軍司令,隻能說是仕途得意。當然這也不能怪罪他們,上個世紀的中國特色,空軍和海軍都不可能有太大機會,也休想有什麼作為,隻能是地麵作戰的陪襯。

最倒黴的是杜聿明,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被打敗。身經百戰,槍林彈雨,出生入死,部隊不止一次被擊潰,最後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如果沒記錯,他也是唯一被活捉的戰犯,其他大佬不是去台灣享受晚年,就是轉危為安臨陣倒戈。從為黨國效勞的角度看,桂永清隻是楷模,杜聿明則是不折不扣的勞模。

能夠當勞模,首先是因為他善戰。在戰爭年代,蔣委員長心目中,勞模遠比楷模更有用,更重要,楷模是讓人看的,勞模卻得隨時隨地派上用場。無論是抗日戰場,還是後來的東北和淮海,杜聿明扮演的角色都舉足輕重。他是國軍的救火隊隊長,關鍵時刻,老蔣便想到要用他。

杜聿明是蔣介石手中的重要賭注,這張王牌打出去,基本上就是最後一搏。用足球來形容,他所在的球隊,始終是一流俱樂部,天生是用來打高水平比賽的。杜聿明是球隊的靈魂和核心人物,差不多是梅西和C羅那樣的球星,可惜他生來與冠軍無緣,盡管任勞任怨,參與了很多場近乎經典的決賽,但他的球隊最後總是輸球。所以說,他再牛,再能征善戰,也隻能是一位悲摧的統軍人物。

作為中國第一支裝甲部隊的領導人,杜聿明注定成不了德國的沙漠之狐隆美爾。他的裝甲部隊也是中看不中用,在實際作戰中,既不是日本人的對手,也不是共產黨的對手。直截了當地衝鋒陷陣,遠不是杜聿明的強項,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文人,善於大場麵作戰,根據地圖運籌帷幄,能製訂出非常好的作戰方案。這些方案完全可以寫進教科書,如果真能夠付諸實行,淮海大戰可能是另外一種結局。

據說杜聿明的作戰方案,每次都有上中下三項,供最高統帥選擇,偏偏蔣委員長糊塗,永遠都會選擇下策。因此蔣埋怨手下無良將,杜也隻能恨自己選錯了俱樂部。杜聿明打不過林彪,打不過粟裕,完全是因為有個糟糕的老板。換句話說,蔣介石根本就不是毛澤東的對手。

杜聿明一生參與很多重要戰役,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長城抗戰,淞滬抗戰,一仗仗打下來,終於成為國軍的高級將領。昆侖關大捷讓他爆得大名,當時有篇報道吹得神乎其神,說因為有了杜的督率,中國軍隊已經開始步入現代化,這樣的報道足以讓他成為軍事明星。

最後雖然是慘敗,但在杜聿明的軍事生涯中,更多的是被譽為常勝將軍。他確實打了不少勝仗,軍銜完全是依靠軍功獲得,一仗接著一仗硬打出來。不錯,他在關鍵時刻輸給了林彪,輸給了粟裕,輸得一塌糊塗,然而他的內心深處,未必心服口服。

先說和林彪的對陣,我想他一想到這個對手,心裏就會嚴重不爽。首先師兄竟然被學弟打敗,杜是黃埔一期的老大哥,林彪是黃埔四期,在軍隊方麵,講究論資排輩,尤其是在黃埔,一期天生應該老大,比他們更牛的人根本找不到,除了他們的老師和校長。以高校為例,黃埔一期是北大清華,二期便降了檔次,到三期四期,不過是個大學本科文憑。

軍隊係統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在共產黨這邊,黃埔一期的陳賡曾歸林彪指揮,林對他的態度,往往是放任不管,幹脆放鴨子,大致安排一個方向,你愛往哪兒打就往哪兒打。杜聿明在一開始不把林彪放眼裏,還有個重要原因,林彪其實也沒打過多少仗,像平型關這樣的伏擊戰,與杜的赫赫戰功相比,根本是小菜一碟。抗戰八年,林彪有一半時間在蘇聯養傷,剩下那一半,可圈可點的戰事幾乎沒有。

事實上,杜聿明在東北戰場也不能算完敗,以球賽為例,他贏了上半場,輸了下半場,打成平手。四平一戰,杜聿明曾讓對手十分難看,讓林彪感受了從未有過的挫敗。不可思議的是,幾乎在同時,杜聿明還去醫院割了一個左腎。

真正的慘敗是在淮海戰場,這一次輸得十分徹底,他不僅身敗名裂,也把國軍的老本賠個精光。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他也百思不解。一九六○年,英國的“二戰”名將蒙哥馬利來中國,有機會與杜聿明對話,問他在當時手中掌握了多少軍隊。杜聿明說有一百萬,蒙哥馬利聞訊大吃一驚,說一個擁有百萬大軍的統帥,不應該被打敗。

杜聿明很無奈,敗軍之將無以言勇,隻能很懊惱地告訴蒙哥馬利,對方的兵力更多。他想不明白,牌麵上看,自己軍隊兵強馬壯,數量上也占優勢,可是實際作戰時,共軍總會占著絕對的多數。不知不覺中,國軍都跑到對方陣營去了,都成了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