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名甲級戰犯中的四位黃埔一期,已說過三個“天子門生”,幹脆再順帶說一下胡宗南。桂永清江西人,杜聿明陝西人,王叔銘山東人,隻有這位胡宗南,與蔣委員長同鄉,浙江湖州人。
胡宗南的個子很矮,據說不到一米六,與拿破侖有一拚。是黃埔一期同學中的超齡生,入學時都過了二十八歲,比他的同期生王叔銘大了足足九歲,而出身於黃埔四期的林彪,在二十三歲時都當上了軍團長。不過他起步雖晚,升遷最快,吃香喝辣啥也沒耽誤,一九二四年入學黃埔,半年以後畢業,在機槍連當排長,過了兩年多,升為少將副師長,又過了大約三年,竟然榮升中將。
胡宗南還是唯一一位在大陸時就被晉升為上將的黃埔學生,國軍最高軍銜也就是上將,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授軍銜大有學問,給誰不給誰極其講究。盡管上將有一大批,都數不過來,委員長籠絡雜牌軍將領,玩統戰的把戲,動輒喜歡獎賞一個軍銜,然而對於黃埔學生卻貨真價實,輕易不會給予。也就是說,同樣上將中將,有虛實之差別,含金量並不一樣。
黃埔軍校是個傳奇,就說這非常牛B的第一期,一共五百多人,活下來的都是人精。在校時間之短,駭人聽聞,也就半年光景,還不如野雞大學,甚至不如普通的職業中專。列名一期的黃埔同學,鼎鼎大名者不少,平庸者更多,人們提起黃埔軍校肅然起敬,更多的還是一種名人效應,仔細想想,短短半年時間,又能學到什麼。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各人,黃埔的傳奇在於它是個整體,每個人做出的努力,獲得的些許成就,都可以為黃埔這棟大樓添磚加瓦。個人榮譽同時也是集體的榮譽,所謂一榮俱榮,黃埔把團夥效應發揮到了最大值。時勢造英雄,在黃埔的光輝照耀下,作為個體想碌碌而為,想平庸,想沒出息都困難。躋身在這樣的團隊中,可以把個人的潛力給逼出來。
一九二三年底,黃埔軍校開始招生,胡宗南在上海參加初試。有一種說法,說毛澤東當時也是主考官之一。查年譜,此時毛確實在上海,正準備去廣州參加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不過年譜上並沒有記載此事,毛和胡也好像從未提過,因此隻能隨手八卦一句。
當年的考試與今天相似,要考作文、政治、數學和英文。同樣講究學曆,要求“中學畢業及與中學相當之學校”。胡宗南隱瞞了三歲,在眾考生中,他文化水平比較高,英文交了白卷,還是順利地通過初試。
說起胡宗南報考黃埔,有很多版本。有人說做生意虧本,有人說欠賭債,有人說為競爭小學校長一職失敗,有人說為逃避包辦婚姻。不管什麼原因,投考黃埔服務軍界,都與渴望改變現實處境有關。
當時的胡宗南隻是一名小學教員,身居偏僻小縣城,深感前途無望。眼見著要三十歲,功名二字毫無著落。辛亥革命,他年齡太小,挨不上。五四運動,歲數正合適,那是大城市大學生們玩的事,他同樣是挨不上。但是新的風氣卻無處不在,有時候越是處在閉塞的小縣城,對外部世界的追求會越強烈。
就在五四運動爆發那個月,胡宗南第一次離開家鄉,隨小學教育考察團到上海參觀。第二年又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進修,“壯歲遊學金陵,仰高山而懷先烈,過城垣而思故國”,這次進修不僅大開眼界,而且結交了幾位誌同道合的好友。顯然,外麵的世界太精彩,青年胡宗南誌存高遠,已不可能在小縣城再待下去,出去闖蕩是遲早的事。
作為一名小學教員,胡宗南的考試分數並不低,不過因為英文交了白卷,去廣州參加複試,還是有些猶豫。好在路費對方提供,大不了白跑一趟,結果他的成績倒沒什麼問題,隻是身高不符合要求,最終有驚無險,帶點戲劇性地進了黃埔。他當過體育教師,喜歡曆史和地理,在黃埔學生中,各方麵表現不算最突出,也很說得過去,畢竟他年長幾歲,見識多。
胡宗南個子雖矮,衝鋒陷陣是條漢子,在機槍連當小排長,一路打殺,以最驚人的速度升遷。好運來了也攔不住,他成為蔣的絕對親信,最寵愛的將領之一,雄霸西北。最得意時,“養兵四十五萬,部隊不為不多;新式武器當為全國三分之一,配備不為不精”,可惜遇到了更厲害的共產黨,被解放軍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