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最大的本錢是軍事實力,胡宗南並不善於大兵團作戰,說白了就是一個成功的浙商,敢闖會經營,生意做得很大,最後仍然是砸。後人提起他,常有兩件事不肯放過,一是孤身逃到台灣,千軍萬馬流落在了大陸,讓共產黨慢慢收拾,下場很慘。二是最後三萬兩黃金不翼而飛,這是很大的數目,有人曾懷疑胡宗南私吞,老同學王叔銘便爆料,飛行報表上曾見過這些黃金的記錄。
三萬多兩黃金是寫驚險小說的好引子,據說當時的軍需官,在混亂中買了十八頭騾子,專門用來馱黃金,千辛萬苦一路逃亡,不料被共軍衝散,黃金從此下落不明。
附記1 黃埔的底色
張學良晚年站出來澄清,說“九一八”當時,蔣介石並沒下過“不抵抗”的手諭。好漢做事好漢當,張是東北男人,沒有就是沒有,東北大好河山是在自己手上丟的,說他是不抵抗將軍,這個沒錯,硬賴到蔣委員長身上,不地道更不厚道。
不過蔣確實背了很多年的黑鍋,起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老人家過世前,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不隻是敵對的共產黨這麼說,教科書上這麼寫,許多國民黨元老也持同樣觀點。事實上,麵對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的挑釁,“不抵抗”差不多就是政府的基本國策,或者說是外交策略。國民政府知道真打起來,我們恐怕不是對手,因此骨子裏不能不軟,嘴上不能不讓步。
當然,還有那個“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話雖然不太錯,卻是蔣為人詬病的重要把柄。平心而論,自從在北伐的途中,國民革命軍在濟南叫日本人攔截了一下,中國的主權遭受極大侵害,蔣介石的內心深處,就惦記著日後要跟日本人真槍實刀地幹一場。有一個細節不知真假,說西安事變時,張扣了蔣,要逼蔣抗日,蔣給張看了自己的日記,張於是相信蔣是要真心抗日的,相信自己是誤解了蔣。
蔣介石還有一個讓人詬病的軟肋,隻重用黃埔出身的軍人。都說他是同鄉會會長,喜歡用浙江老鄉,而且是浙江籍的黃埔學生。因此就有了任人唯親的罵名,說他隻知道保存嫡係,一心想消滅地方雜牌。蔣一生中的最大狼狽,不僅僅是被共產黨打得落花流水,還有一個就是關鍵時刻的眾叛親離。
這很值得琢磨,共產黨最高層有太多湖南人,研究近現代史,不妨這麼說,先是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湖南人,滅了以兩廣為代表的太平天國,然後是毛澤東率領湖南人,打敗了以蔣為首領的浙江人,可是從來沒有人說毛玩同鄉會。剽悍的人生毋須解釋,人們都習慣以成敗論英雄,蔣輸了,怎麼說他都行。
說蔣是個賭徒,並沒有太大不妥。記得黃仁宇先生說他性格,兼有日本浪人的流氓氣與越人的俠義。蔣好結拜兄弟,擱在今天,他就是個成功的浙商,敢闖,敢拚,不服輸。事實上,無論一九三二年的“一·二八”,還是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蔣都沒袖手旁觀保存嫡係。前一次是派了王牌第五軍上陣,仗打了人死了,可是軍功都記在十九路軍上麵。
南京靈穀寺有抗日烈士陵墓,埋葬了挑選出來的一百二十八位陣亡將士,以紀念淞滬“一·二八”抗戰,其中就有五十八名第五軍的代表。
為什麼蔣要掩蓋自己嫡係部隊參加抗日的真相呢,因為有個策略問題,是政治的需要。國民政府必須要向文明世界表明,中國官方已控製不住反日情緒,十九路軍奮起抗戰,隻是地方武裝的自發行為。結果這個故意被掩蓋的真相,日本人當然知道,國軍高層也都知道,就老百姓被蒙在鼓裏。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強勢人物,曾國藩是個大例外,他玩軍事,靠軍功成了大名,卻不太相信槍杆子。功成以後,忙不迭地玩退隱。在他以後,誰也不願意學這書呆子,都明白槍杆子裏出政權的硬道理。從袁世凱開始,都是靠軍事實力說話,是騾子是馬,戰場上見分曉。
蔣介石的一生都相信軍事,迷信軍事,辛亥革命時光複杭州,他舉著雙槍衝鋒陷陣。當了黃埔校長以後,更是以善於治軍和用兵為榮,據說他最喜歡的稱呼,不是蔣主席,不是蔣委員長,也不是蔣總統,而是學生身穿戎裝,腳後跟用力一碰,立正,然後高喊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