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11落日餘暉:走向墳墓的清王朝(3 / 3)

1906年6月,袁世凱借鑒德國陸軍和日本陸軍設置軍用通訊機構的啟示,用保定原練官營院內的房舍開辦了電信信號學隊。這是為北洋陸軍行軍、宿營、作戰、訓練等所設立的通訊機構與通訊人才。學製為一年,員額50名,信號隊開辦兩年後停辦,電信隊則遷至天津郊區繼續辦。

1906年8月,原保定東關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奉命更名為“陸軍速成學堂”。其招生範圍從北洋諸省擴大到全國。該堂設有留日學生預備班,蔣介石、張群等人就是在1907年從該班結業赴日本留學的。1911年7月,陸軍部令保定東關的軍官學堂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繼續辦學。

保定軍校,在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上承北洋、下啟黃埔,是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整的軍事學府。

1907

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又稱丁未黃岡之役,是1907年同盟會在廣東潮州黃岡發動的反清起義。

發動這次起義的人物是許雪秋,他在1906年與孫中山相識,並加入了同盟會,後被委任為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主持嶺東軍務,遂返粵為武裝起義做準備。

許雪秋回潮州後,把同誌召集起來商量起義的辦法,並到香港與馮自由等人會晤,並電請同盟會總部速派同誌歸國相助。不久孫中山便派人來配合許雪秋,加緊了起義的籌備工作。當時,正值萍瀏醴起義失敗,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出境。1907年3月4日,孫中山被迫離開日本赴安南(今越南),到河內後立即設立了領導西南武裝起義的總機關,準備就近組織領導廣東、廣西和雲南三省的起義。他認為這些省份地處邊陲,群眾基礎較好,易於發動;地域寬廣,便於迂回作戰;尤其有利於從國外輸送武器和人員。

為此,孫中山決定先在廣東西部的欽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廉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東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時起義。許雪秋仍然負責潮州起義之事宜。許雪秋通過會黨首領餘既成、陳湧波在會黨中做發動組織工作。但由於不慎走漏風聲,引起了清潮州總兵黃金福、黃岡都司隆熙的警覺。5月21日,黃金福派兵勇數十名進駐黃岡鎮,並借故捕去會眾2人。次日餘既成等聚集黨眾200餘人於黃岡城外起義。經過一夜血戰,攻克黃岡。

23日,起義者在舊都司衙門成立軍政府,舉陳湧波為司令,餘既成、張躍為副司令,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孫(指孫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孫”的名義布告安民。起義軍紀律嚴明,深受群眾擁護,附近貧民紛紛參加義軍,隊伍很快發展到五六千人。但這次起義事出倉促,具體主持者不了解通盤計劃,事發後才派人去香港請許雪秋來督率義軍。當時黃金福部清軍已到達離黃岡20裏的潮州了。於是,起義軍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陳湧波率領,直趨潮州、汕頭,目標是乘黃金福帶兵外出之時,攻占其巢穴;一路由餘既成率領,直接奔向潮州,攻擊黃金福部。

25日兩路軍隊同時出發。餘部抵達潮州時,天已黎明,而清軍早有準備,因此,初戰失利。進攻潮、汕的義軍,得知潮州失利,便立即改變計劃,轉援餘部義軍。兩路會攻黃金福清軍,形勢危急。恰於此時,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所派援軍到來,雙方夾攻義軍,因而潮州未能攻下。

27日,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陳、餘決定解散隊伍,轉往香港,起義遂宣告失敗。這年是農曆丁未年,此次起義又被稱為“丁未黃岡之役”。

光複會起義失敗,秋瑾遇害

1904年秋,光複會在上海成立,推舉蔡元培為會長。其宗旨為“光複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由於這一宗旨與次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內容十分相近,因而在同盟會成立之初,在日本東京的部分光複會會員加入了同盟會。

但是,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還有“平均地權,創立民國”的內容,這是同盟會不同於舊式會黨的關鍵之處。作為舊式會黨,光複會並不讚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所主張的推翻清朝統治後,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思想,而是主張恢複漢室,建立漢人統治的政權。此外,在革命的手段上,光複會主張“在宣傳革命之外,主要在於革命之力行及實施”,在“用暴力取得政權後,才能實施民主政治”。由於與同盟會的宗旨異趣,不久光複會會員就退出了同盟會,仍然以光複會的名義獨立進行活動。

在種族革命的宗旨下,光複會在國內的活動主要放在與秘密會黨和新軍的聯絡上。徐錫麟聯絡閩浙會黨,陶成章則與三合會、哥老會、大刀會諸頭目相接納。而秋瑾自日本回國後,在紹興設立光複會秘密機關,以大通學堂為掩護,設體育專修科,召集金、衢、嚴、處、紹各府及嵊縣會黨骨幹為學堂學生,朝夕訓練,內分八軍,“以光複漢室,大振國權字別之”。在國外,尤其是在東南亞一帶,陶成章在爪哇、新加坡等地開報館、辦雜誌,廣泛“聯絡同誌”,發展會員,在一些城市和地區設立分會,開展活動。

清末以暗殺滿族權貴和地方大員來推動革命,曾經風行一時。光複會的領導也將暗殺作為推動革命的手段。1900年以前,陶成章曾經北上京城,又親赴奉天,並遊曆蒙古東西盟,試圖推行暗殺活動。秋瑾則以鑒湖女俠自比,也力主暗殺滿族權貴。

光複會的暗殺活動始於1907年,為徐錫麟在安慶刺殺恩銘事件。他曾經與秋瑾製訂了先奪取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建府南京,而後再向四周各省發展的反清革命計劃。同年,徐錫麟趁安徽撫、藩、臬等參加學堂學生畢業典禮之際,刺死巡撫恩銘,發動了起義。但徐錫麟本人在起義中被捕,後犧牲。

安慶起義失敗後,殃及到了紹興大通學堂,結果,秋瑾亦被捕,遇害。

共進會在東京成立

1907年,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黃興致力於籌劃在南方起義,但因計劃不周,屢遭失敗,而東京本部則因人事、意氣和宗派的糾紛,組織亦日趨鬆散。許多籍屬長江中遊數省、在會黨中有較高地位的會員,如四川的張百祥、湖北的劉公、湖南的焦達峰、江西的鄧文翬等人,認為同盟會“行動舒緩”,不重視在長江流域起義,因而倡議另行組織一個革命團體,以接納會黨為主,謀求在長江流域起事。

8月,共進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參加者有川、鄂、湘、贛、皖、浙、粵、桂、滇等省人士百餘人,而且絕大多數人是同盟會會員。成立當天,就發表了白話、文言兩個宣言,著重強調排滿,宣言稱:“共進會者,合各派共進於革命之途,以推翻滿清政權,光複舊物為目的。”並製定紅底十八星旗為軍旗,推舉張百祥任會長。

後來,張百祥回國謀發展,由鄧文翬繼任會長,並推舉居正任參謀,彭素民任文牘,何慶雲、潘鼎新、孫武、袁麟閣、陳兆民、溫爾烈分任交通、黨務、參議、理財、調查、糾察各部部長。

1909年8月,鄧文翬返國,劉公繼為第三任會長。共進會雖自稱為同盟會的“行動隊”,但實際上是獨立行事。在大多數場合,共進會也基本上沒有奉行同盟會的指示和部署。所以,在共進會成立當初,就有人指出這是與同盟會分道揚鑣的舉動。

1908

中國創建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

1908年2月12日,盛宣懷將大冶山鐵廠、漢陽鐵廠、萍鄉煤礦合並,組成了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作為創辦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是公司的主體部分,開始是由張之洞負責籌建的,耗資巨大,但投產後卻連年虧損。到1896年,才不得已而改為“官督商辦”,由盛宣懷招股100萬兩接辦。

為了節省開支,盛宣懷又招了100萬兩的股銀,並於1898年開辦萍鄉煤礦,以供應漢陽鐵廠的燃料。

漢冶萍公司成立以後,盛宣懷大舉引進親朋好友,公司營私舞弊、侵吞日甚,最後不得不以公司的財產和大冶礦砂為抵押,連年向外國舉債,以勉強維持經營。

光緒帝瀛台病逝

1898年(時為光緒二十四年)8月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帝被慈禧太後囚於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光緒帝病情突然加重,身體愈發不支。

到了1908年(時為光緒三十四年)入春以後,情形變得更為嚴重,宮中禦醫此時已束手無策,不得已而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恒入京診視,但到了4月份仍無起色。

進入10月,光緒皇帝的病情愈加嚴重。10月21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診治,可是在這道上諭還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光緒帝就於酉正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以前觀點認為,光緒死於肺病。但這一觀點100多年來一直遭到人們的懷疑。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正式宣布光緒死於急性砒霜中毒。一段糾纏了100多年的光緒死因之謎就此破解。

慈禧太後病逝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滿族,鹹豐帝之妃。

1852年進宮,1857被封為懿貴妃。186l年鹹豐帝死,其子六歲的載淳即位,是為同治帝。從此,她被尊為慈禧太後,後乘機發動政變,與恭親王奕謀殺攝政大臣載垣等人,事實上已經奪取了清朝的最高統治權,實行垂簾聽政。1875年同治帝死,又立其五歲的侄兒載湉為帝,即光緒帝,慈禧太後繼續垂簾聽政。

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殺害維新派,徹底打擊維新運動,並囚禁光緒帝於瀛台。1900年又利用義和團排外,致使八國聯軍洗劫了北京城。

1908年光緒帝死後翌日,她亦病死於瀛台。1908年11月15日,約未正三刻(13∶45),慈禧太後逝世。葬河北遵化定東陵。她的神牌上刻有生前死後所得到的稱號:孝欽慈禧太後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共27字,為清曆代太後之最。

1928年,以孫殿英為首的盜墓者盜掘了極盡奢華的慈禧太後定東陵,使其死後難得安息。

宣統帝溥儀即位

1908年,對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帝國而言,是雪上加霜的一年。就在這一年,光緒皇帝和西太後先後逝去,朝廷頓時亂作一團,也失去了往日的秩序和威嚴。愛新覺羅?溥儀,作為大清帝國的末代皇帝,僅僅三歲便被推上了曆史的舞台。

1908年12月2日,這是一個奇冷無比的日子,也似乎在無言地訴說著大清的淒冷結局。三歲的溥儀,在光緒和慈禧去世以後,被抬到了太和殿的寶座上,由於年幼,他很難坐穩,也坐不住,就由他的父親載灃單腿跪在寶座下麵的旁邊扶著他,哄著他,以完成冗繁的登基大典儀式。

在隆冬的寒天,幼小的溥儀被登基大典的場麵嚇壞了,不顧雙手在扶著他的父親,掙紮著大聲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載灃急得滿頭是汗,當著三跪九叩的文武百官的麵就哄他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於是,登基大典結束後,滿朝的文武官員在竊竊私語,怎麼可以說快回家了呢,怎麼可以說快完了呢?所以,這近似預言的話也似乎在預示著大清王朝的窮途末路。

1909

清廷命各省成立谘議局

1907年9月,清廷發布上諭說:“中國上、下議院,一時未能成立,亟宜設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任命溥倫、孫家鼐為總裁,並頒布資政院官製,資政院宣告成立。根據資政院院章規定,資政院的職責是,遴選京外才智之士,采取輿論以通達下情,條陳治理為預備立憲。

在設資政院的同時,清廷命各省督撫設谘議局,並預籌各府、州、縣議事會,要求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將各項預備事宜一律辦齊。各省谘議局被視為具有地方議會的性質。

1909年2月17日,清廷命各省正式成立谘議局,籌辦各州縣地方自治,設立自治研究所。谘議局設議長1人,副議長2人。議員從官紳中選舉產生。議員任期3年,每年開常年會1次,會期40日;臨時會20日。有權議決本省行政興革事件。

10月,各省相繼成立谘議局。本月14日,各省谘議局第一屆常會同時開幕。根據憲政編查館的規定,谘議局必須先討論各省督撫所交議案。由於會期有限,其中議員提議案和人民請議案都未及開議。

霍元甲創建精武體操學校

霍元甲接連嚇退、擊敗外國武士,此舉頃刻轟動上海,使國人士氣大為振奮。所以,霍元甲來滬雖然隻有短短三個月,但已經是譽滿上海了,因而各界人士尋求向霍元甲學藝者不在少數,尤其在假期,很多學生也都願意向霍元甲學武。

又由於霍元甲心中一直懷著尚武強國的信念,所以在農勁蓀等人及武術界同仁的協助下,“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為“精武體育會”)於1909年6月在閘北王家宅創立了,並由劉振聲等擔任助教。

在籌建的過程中,霍元甲又聘請河北同鄉“鷹爪王”陳子正共同創建精武會,並發出了“培植民族正氣,弘揚尚武精神”的豪言壯語。後來,他又提出了“不分門派”的主張,使得精武會精神得以不分南北地發揚光大。

就這樣,霍元甲徹底打破了霍家拳隻限家傳的舊規,創辦了中國民間第一個武術團體,最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國界的華僑、華人愛國武術組織,這也是霍元甲遠見卓識和胸懷大誌的必然結果。

馮如製成中國第一架飛機

美國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成功試飛以後,馮如深受影響與刺激,決心要研製並駕駛自己的飛機,以報效祖國。1906年,馮如以“壯國體,挽利權”為宗旨,向華僑籌資,並開始研製飛機。

1907年,馮如與其他幾位華僑一起,在奧克蘭租廠研製飛機,雖然期間連續遭受挫折,但仍然毫不氣餒,後經過10多次的修改,終於在1909年製成一架試驗性飛機。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員馮如,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翱翔在美國奧克蘭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空,以2640英尺的航程超過萊特兄弟首次試飛852英尺的成績。這是中國人首次駕駛自製的飛機飛上藍天。

1910年,馮如又研製成一架雙翼機,於當年10~12月在奧克蘭市上空進行表演,獲得成功,孫中山先生稱讚其為“中國傑出的人才”。

1910

立憲派喉舌《國風報》上海創刊

1910年1月,《國風報》在上海創刊。該刊設論說、時評、著譯、調查、記事等欄目,但以論說為主。

該刊在創刊號中稱“以忠告政府,指導國民,灌輸世界之常識,造成健全之輿論為宗旨”。梁啟超是該刊的主要編輯、撰稿人,每期半數以上的文章均出自其手,所有稿件都由梁啟超在日本大體編定後,才寄至上海印刷出版。

協助梁啟超擔任編撰的主要有湯覺頓、麥孟華等人,《國風報》是《政論》雜誌停刊以後,康、梁立憲集團的主要輿論工具。

該刊曾陸續發表了《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國會與義務》、《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責任內閣與政治家》、《立憲國詔旨之種類及其在國法上之地位》等較有影響的文章,涉及國會、內閣、官製、財政、實業、外交諸問題,對當時的立憲運動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長沙發生搶米事件

1909年的春夏之交,湖北的荊江,湖南的澧水、沅水洪水成災,經年不退,長沙、衡州(今衡陽)、寶慶等地又慘遭蟲旱之災,因而澧州、安鄉、常德、嶽州、寶慶、衡州等地的大批饑民紛紛逃往長沙。

1910年春,湖南巡撫岑春蓂等官吏、地主豪紳,英、美、日等國洋行及奸商乘缺米之機,競相搶購穀米,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並將大量糧食運往鄰省,以牟取暴利,致使全省糧食供應更加緊張,湖南米價陡漲,長沙米價更是一日數漲,致使民不聊生。所以,廣大饑民要求降低米價,禁止奸商外運穀米,但官府對於民眾的呼聲毫不理會。

後來,群眾忍無可忍,徒手與清軍搏鬥,並迅速發展到了兩萬多人,搗毀米店百餘家,焚燒巡撫衙門,搗毀關稅局,以及外國教堂、洋行、領事館,等等。最終清政府被迫罷免岑春蓂,出示平糶,於是風潮逐漸平息。

汪精衛刺殺載灃未遂被捕

1908年河口起義失敗後,同盟會內部出現了反孫中山的風潮,灰心、懷疑情緒在革命陣營內部滋生蔓長,革命也一時陷入了低穀。為了恢複黨的鬥誌,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精衛決定效仿當年吳樾血濺五大臣、徐錫麟安慶刺巡撫之舉,北上刺殺攝政王載灃。

1910年4月16日,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因事情泄露而不幸被捕,並被判終生監禁。但是,汪精衛被捕時所寫的詩,其中“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膾炙人口,也使他成了名噪一時的革命英雄。

汪精衛被捕後,同盟會東京總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均發起營救汪精衛的行動。通過營救汪精衛的行動,一度處於分裂的同盟會開始彌合,民眾也開始恢複了對革命黨的信心。

官商合辦的京師自來水公司成立

在飲用自來水之前,北京城區的居民習慣上都自己挖掘土井,取用淺層的地下水以供日常生活之用。

到1885年,北京內外城已有土井共1245眼,但水質多數鹹苦,不宜飲用。不過,饒有趣味的是,京城得以興修自來水工程,竟是緣於一次起火。

據說,當年慈禧太後在頤和園召見袁世凱的時候,正好趕上一個小太監來報,說某個地方發生了火災,惹得慈禧太後非常惱怒,便向袁世凱詢問防火的良策,袁世凱答曰:以自來水對。

1908年3月18日,農、工、商部大臣溥、熙彥、楊士琦上奏“請辦京師自來水一事”後,由周學熙掌舵的京師自來水公司終於在1910年得以創建並竣工供水。當時僅鋪設直徑15~450毫米的配水管網147公裏,其管網口徑為東大西小,管網布局為東密西疏的枝狀結構,因此,京城西南地區長期水壓過低而導致嚴重缺水。此後管網雖有所擴充,但發展仍很緩慢。

京師自來水公司的成立,成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股份製企業之一。

1911

湖北革命黨人成立文學社

1910年冬,湖北新軍中反清革命團體振武學社領導人被逐出軍營以後,振武學社社務由蔣翊武代為主持,但此時革命力量未受大的損失。

風頭過後,蔣翊武、詹大悲、劉複基、蔡大輔等人集會於武昌閱馬廠集賢酒館,商定將振武學社更名為“文學社”,計劃以研究文學作為掩護,繼續進行反清活動。

1911年1月,蔣、詹、劉、蔡以新年團拜為名,約集振武學社的代表,在黃鶴樓畔風度樓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文學社。以“推翻清朝專製,反對康、梁保皇政策,擁護孫文的革命主張”為實際宗旨,擁戴孫中山為總理,以同盟會“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共推蔣翊武為社長,王憲章為副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複基為評議部長,蔡大輔、王守愚為文書員,鄒毓霖為會計兼庶務。

文學社成立以後,將總機關設在武昌,還在漢口、漢陽等地成立了分機關,並以詹大悲等人於數月前創辦的《大江報》為喉舌,積極進行革命宣傳,使湖北地區的革命形勢日漸高漲起來。

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8日,黃興在香港召開了統籌部發難會議,決定將在廣州舉事的時間定在13日,並擬分10路進攻。

23日,黃興秘密潛入廣州,成立了廣州起義指揮部。由於同盟會會員溫生才在未與任何人打招呼的情況下,在大白天行刺孚琦,致使廣東當局加強了戒備,加之部分款項、槍械未到,原定的起義計劃被迫延期。就在這時,廣東當局已風聞起義,並開始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形勢變得對革命黨人越來越不利。

26日晚間,黃興秘密召集革命黨人開會,倉促間決定立即起事。

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領120餘名敢死隊員向兩廣總督署發動猛烈的進攻,廣州起義拉開帷幕。很快,勇猛的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親隨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東奔西突,終因兵力嚴重不足而潰敗。

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人被捕殺,死難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字可考者為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人出麵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清華學堂成立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洗劫了北京城,事後,清政府與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賠款白銀4.5億兩給諸列強。其中美國分得3200多萬兩。

1904年,經談判交涉,美國政府決定將賠款的一部分,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還”給中國,指定用於文化教育事業。

1911年4月26日,清華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正式成立,所有辦學方法均按照美國學堂的規製實行,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正式更名為清華學校。

四川保路同誌會成立

1911年4月11日,清政府斷然宣布了鐵路國有政策,聲稱幹路均歸國有,支路準各省紳商集股自修。如有違抗,即照違製論。

22日,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正式訂立了《粵漢川鐵路借款合同》,借款600萬英鎊,將1905年中國人民所爭回的路權再次出賣給了外國人。1904年、1905年,川漢、粵漢鐵路收回後,當時清政府已經決定為官督商辦。到1911年,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四省的鐵路公司已經籌集到資金4000餘萬兩白銀,除了廣東全部為商股外,其他三省則募集了大量的民股。因此,路權的得失,涉及四省持有股票的地主、商人、資產階級和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利益,致使這四省民眾的反清保路鬥爭愈演愈烈。

4月16日,長沙湘路公司召開全體大會,籌議抵製鐵路國有。5月10日,廣東鐵路公司召開股東大會,議決鐵路商辦。此時,地方當局采取了一貫的高壓手段,禁止各報刊刊登反對言論,股東們不得不逃往香港,組織保路會,繼續抗爭。

四川的鬥爭則更為激烈。5月21日,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反對賣國奴盛宣懷,反對賣國機關郵傳部”,當場成立以“拒借洋款、廢約保路”為宗旨的“四川保路同誌會”,並且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為會長。此後,各縣陸續成立同誌會,參加者人數超過了十萬。

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8月3日,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與當地新軍中的秘密革命組織文學社合並,同時建立了領導起義的機構。大家推舉文學社首領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首領之一孫武為參謀長,同時還對發動武昌起義進行了部署。隻是因為被邀為統帥的黃興遲遲未到,革命才一時沒有發動起來。

8月18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起義總部檢查炸彈時,不慎爆炸,驚動了俄國巡捕,從中搜出了文告、旗幟、名冊等多項起義物件,並隨即移交到了清地方當局。清地方當局又根據名冊,逮捕了共進會首領劉公之弟,並在武漢三鎮大肆搜捕革命黨。蔣翊武等人見事機泄露,議決於當晚12時發動起義,但因傳遞消息人的延誤,所以作為起義號角鳴炮的炮隊未接到任何命令,起義各部也就按兵未動。

當晚,設在武昌的起義機關遭到破壞,蔣翊武等人倉促逃往他處藏匿,而其他革命黨人有30多人被捕,彭楚藩、劉複基、楊洪勝則於第二天拂曉就義。天亮後,湖廣總督瑞澂按名冊繼續捉拿革命黨人,形勢非常緊急。此時,各路革命黨人已接到18日發出的起義令,又聞劉複基等殉難的消息,新軍工程八營革命黨人總代表熊秉坤立即決定於8月19日夜以槍聲為號起義。晚7時,士兵程正瀛打響了第一槍,熊秉坤帶領工兵營迅速占領了楚望台軍械庫。其他各路軍中革命黨人聞聲而動,按原定部署,向各自的目標發起攻擊。20日清晨,總督衙門被攻克,瑞澂逃至楚豫號兵艦,第八鎮統製張彪逃往漢口,武昌遂被起義者占領。21日,漢陽、漢口均告光複。

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並一舉光複了武昌。由於1911年為農曆辛亥年,所以,這次革命又被稱為“辛亥革命”。

孫中山被推為臨時大總統

1911年11月6日,孫中山抵達上海。

孫中山到達上海以後,馬上召集各省的同盟會會員開會,商議參與組建新政權的問題。7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又密商組建臨時政府的事宜。孫中山、宋教仁還為總統製還是內閣製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後來,宋教仁、黃興還為此事專程赴南京,與各省代表商討。各省代表則認為,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總統製,不便修改,自然地否定了內閣製。

11月10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出席會議的有17省代表45人,華僑列席代表兩人。上午九時,正式投票,每省1票。候選人分別為孫中山、黃興、黎元洪。投票結果為,孫中山16票,黃興1票,孫中山以超過投票總數的2/3當選,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