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8曲折探索:資產階級共和嚐試失敗(1 / 3)

從1912年到1918年這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在中國的曆史上卻發生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事件。最令國人振聾發聵的是,在中國的大地上所發動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曆史學家將其稱之為“辛亥革命”。這次革命盡管因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而最終失敗,但它卻導致了清帝的退位和清王朝統治的終結,為中國新一輪的革命與發展掃清了種種障礙。

1912年1月1日,是一個讓後人無法忘卻的日子。在這一天,孫中山受大總統任典禮,並在就職宣言中表示,一定要“能盡掃專製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誌願”。不久,登基不滿3年的末代皇帝溥儀便由隆裕太後於當日代行頒布了《退位詔書》,這標誌著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終於被推翻了。

同年,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5個政團在北京集會,並合並成為國民黨。

盡管在南京臨時政府結束以後,產生了形式上全國統一的中華民國,但是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卻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竊取,這所帶來的後果便是其在鎮壓革命勢力和獨裁統治方麵蠢蠢欲動。袁世凱除了在1913年將宋教仁暗殺於上海滬寧車站以外,還試圖發動內戰,以消滅南方的革命力量。隨後,盡管孫中山、李烈鈞、黃興等人打起討袁的旗幟,但由於討袁軍倉促上陣,又孤立無援,而且就連國民黨內部的思想都未完全統一,所以二次革命很快就遭到了挫敗。雖然後來又接連爆發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但由於資產階級本身的局限性,這些運動並沒有使資產階級在中國的大地上最終建立起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黑暗看似就要過去,但對於資產階級的革命黨人而言,他們所做的一係列抗爭與努力卻始終無法打破那黑暗、陳舊而又反動的壁壘。事實證明,在這曆史的十字關頭,中國命運的掌舵者不是資產階級。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如平地起驚雷,終於喚醒了這頭沉睡已久的東方睡獅。從此以後,中國曆史便揭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人民也終於開始為自己真正站立起來而同仇敵愾,從而成為了這一曆史時期的主旋律。

1912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時,孫中山還在國外。後來,他在美國的報紙上得知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後,立即繞道英、法,以爭取外交上的支持。12月25日,孫中山回國抵達上海以後,被各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滬寧鐵路專用花車啟程離滬,同行者有南京各省代表會臨時議長湯爾和、副議長王寵惠和孫中山的軍事顧問荷馬李等數十人。上海各界萬餘人在車站送行。下午5時,專車抵達南京下關車站。其時禮炮雷鳴,軍樂齊奏,各省代表和駐南京的各國領事均至迎接,同時停泊在長江江麵的軍艦也發炮21響。

下午6時15分,孫中山換乘馬車去總統府,由黃興和海陸軍代表等人迎入內府。當晚11時,舉行孫中山大總統受任典禮。同時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宣言畢,即接受大總統印,並由秘書長將其蓋於宣言等文件上。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表示,一定要“能盡掃專製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誌願”。“臨時政府成立以後,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

在這之後,孫中山下令定國號為“中華民國”,同時改用陽曆。2日,孫中山通電各省改曆,並以1912年1月1日作為中華民國建元的開始。

清室宣布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裏,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登基不滿3年的溥儀由隆裕太後於當日代行頒布了《退位詔書》。這標誌著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被推翻了。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凱發表聲明,表示讚成“共和”,並許給皇室以特殊“優待”。

在製定的《優待條例》中規定:清帝稱號不變;每年由國民政府給予400萬元;清帝仍居清宮,以後移居頤和園;原有私產由民國保護,等等。

2月6日,參議院通過了《優待條例》。2月13日,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最終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中國佛教總會成立

中國佛教總會,又名中國佛教會、中華佛教協進會、佛教大同會,1912年4月11日,在上海留雲寺成立。主要領導人有敬安、歐陽漸、謝元量等人。

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保護寺產、振興佛教”的口號,並得到了南京臨時政府的承認。而且,袁世凱還以大總統教令的形式頒布了《中國佛教總會章程》。

中國國民黨宣告成立

1912年8月11日,包括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在內的五個政團集會於北京安慶會館,就合並為國民黨一事召開會議進行協商。後於13日發表宣言說:“共和之製,國民為國主體,吾人於使人不忘其義,故顏其名曰國民黨。”

25日下午1時,國民黨成立大會在湖廣會館舉行,大會主持人為前一日剛剛抵京的孫中山。孫中山致詞說:“國家之有政黨,原以促政治之進行,故世界文明各國,無不有政黨以維持之。今日合五大政黨為一國民黨,勢力甚為偉大,以之促進民國政治之進行,當有莫大之效果。但望諸君振刷精神,力求本黨之發展,以冀有裨於國家。並須化除畛域,毋歧視異黨,毋各持黨見。”

其後,大會通過了《國民黨政見宣言》及政綱。宣言主張“一國政黨之興也,隻宜兩黨對峙,不宜小黨分立”。政綱共為五項:(1)促成政治統一;(2)發展地方自治;(3)實行種族同化;(4)注重民生政策;(5)維持國際和平。政綱刪去同盟會的“平均地權”和“男女平權”等綱領,把“力謀國際平等”改為“維持國際和平”。

同時,大會還推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9人為理事,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等30人為參議。國民黨成立以後,就規模與人數來說,一躍而成為了國內的第一大黨。

1913

陳嘉庚在家鄉創辦集美學校

陳嘉庚,愛國華僑領袖,著名的教育家、華僑實業家,1874年生於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今屬廈門市)。

陳嘉庚畢生致力於興辦教育事業。1894年,在20歲時,陳嘉庚回到了故鄉,花兩千大洋在集美興建了惕齋學塾,這是他傾資辦學的開始。

1913年,又創辦了集美兩等小學,其後增辦、擴充成為包括小學、中學、師範於一體的集美學校。同時,他又成立教育推廣部,前後資助了福建省20餘個縣、市的70多所中小學的辦學經費。1921年4月6日,創辦了廈門大學。不僅如此,他還在新加坡創辦道南、華僑等五所華文中小學和水產航海、南僑師範等學校。

他重視社會教育,讚助各種群眾文教活動,晚年創辦了廈門華僑博物館。他還重視女子教育,率先創辦了女子小學、女子中學、女子師範等多所學校。畢生用於辦學費用達1億美元以上。幾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中國參加第一屆遠東運動會

1913年2月1日,中國參加了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的前身)。這是中國首次參加的規模較大的國際性比賽。

遠東運動會是遠東體育協會主辦的綜合性運動會。1912年,經中國、日本、菲律賓3國代表協商,正式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決定在次年舉行第一屆遠東運動會。自1913~1934年,遠東體育協會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等地先後舉辦了10屆遠東運動會。前8屆比賽隻有中國、日本、菲律賓3國參加,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後兩屆才參加進來。

遠東運動會,開始每兩年舉行一屆,從1927年後改為4年舉行一屆。1934年,因日本堅持把其所謂的“滿洲國”拉入遠東運動會,中國隨即宣布退出遠東運動會。遠東體育協會也由於中國的退出而宣告解體,於是遠東運動會也隨之消亡。

隆裕太後逝世

隆裕太後,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承恩公桂祥之女,慈禧太後的內侄女,生於戊辰年(1868年)正月初十,1887年嫁德宗為後,卒於1913年,享年四十有七。

1887年,葉赫那拉氏21歲,是年適逢光緒選妃,葉赫那拉氏成為後妃的候選人。次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後下懿旨宣布光緒帝選葉赫那拉氏為皇後。

光緒帝死後,慈禧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新君,指定攝政王為載灃,並把光緒的皇後葉赫那拉氏推上皇太後的寶座,即是後人所稱的隆裕皇太後。

此外,慈禧還以幼帝的名義發布了諭旨:“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取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麵請施行。”當三歲的溥儀即位以後,隆裕太後仿效當年的慈禧,在宣統皇帝溥儀的身後垂簾聽政。

宋教仁上海車站遇刺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自上海動身前往北京。這時,全國各省的參、眾兩院議員已經選出,並紛紛北上,宋教仁則以國民黨代理黨魁的身份,選舉後變成了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如果按照這種形勢,他很有可能會成為責任內閣的閣揆。

當宋教仁漫遊全國,四處講演抨擊時政的時候,袁世凱打算以金錢賄買他,並令人付給他一本支票,可以自由簽發支票,絕不退票,但被宋教仁拒絕。這使得袁世凱對宋教仁更加顧忌了。

20日晚10點45分,奉袁世凱電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檢票口突遭槍擊,當時,宋教仁的神誌還很清楚,他用手把於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喘息地說:“我痛得很,恐怕活不下去了,現在有三件事奉托:① 所有在南京、北京和東京存的書,全部捐入南京圖書館;② 我家很窮,老母尚在,我死後請各位替我照料;③ 請各位繼續奮鬥救國,勿以我為念放棄責任。”

後來,由黃興、於右任等人把宋教仁送至鐵路醫院,原以為傷勢雖然很重,但不至於致命,但當將子彈從小腹裏取出時,才發現子彈有毒。午夜二時,院方不得已,再次召集外科醫生進行第二次開刀手術。

3月22日清晨,宋教仁的病勢惡化,不治身亡。

這位出色的革命家,卓越的政論家,就這樣與世長辭,死時年僅33歲。宋教仁遇刺後,舉國震動,輿論大嘩。國民黨人認為此案的幕後黑手,一定是袁世凱。

二次革命爆發

南京臨時政府結束以後,產生了形式上全國統一的中華民國,北洋軍閥集團領袖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年初,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在正式國會的選舉中贏得勝利,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嗜好獨裁的袁世凱為了阻止國民黨執政,派人收買凶手,將宋教仁暗殺於上海滬寧車站。

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後,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動員革命黨人起兵討袁,但由於實力不足,再加上國民黨的軍事領袖黃興遲疑不決,致使孫中山的革命動員受到了嚴重挫折。4月,袁世凱與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大借款,獲得了充足的戰爭經費,於是準備發動內戰,以消滅南方的革命力量。5月初,北洋軍第六師、第二師在湖北都督、副總統黎元洪的支持下相繼入鄂,控製湖北,並監視江西。6月,袁世凱又下令罷免堅決反袁的贛督李烈鈞、粵督胡漢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繼被迫下野。

在孫中山的動員下,7月8日,李烈鈞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宣布江西獨立,並於12日向進駐九江的北洋軍第六師發動進攻,二次革命正式拉開帷幕。

7月15日,黃興在南京宣布江蘇獨立。隨後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以及重慶等地也相繼宣布獨立,加入了討袁的行列。於是,以江西、江蘇為主要戰場的二次革命全麵爆發。但是,由於討袁軍倉促上陣,又孤立無援,而且就連國民黨內部的思想都未完全統一,所以這場革命很快就遭到了挫敗。

在江西戰線,北洋第一軍於7月25日占領湖口,8月18日占領南昌。在江蘇戰線,討袁軍於7月16~22日在徐州地區與北洋第二軍和張勳所部會戰失利,被迫退至南京。上海討袁軍進攻北洋軍駐守的製造局又屢攻不克。而且,其餘各省動員起兵遲緩,湘、粵、閩北援之師又遲遲不發。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便離寧出走,致使討袁軍全局動搖,各地很快相繼取消獨立。不久,南京第八師等部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起討袁大旗,於8月11日宣布恢複獨立,並與北洋軍展開了慘烈的激戰。

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敗。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人逃亡日本。

1914

中華民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

1847年9月15日,22個國家的郵政代表在瑞士伯爾尼舉行會議,10月9日共同簽署了《關於創設郵政總聯盟條約》,同時成立了郵政總聯盟(後改名為萬國郵政聯盟),它在組織和改善簽約國郵政業務、加強國際間的相互合作與郵政運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各國郵政部門的支持。

民國創立之初,中華郵政即將加入萬國郵政聯盟之事列入具體日程。

1914年2月12日,時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外交總長的孫寶琦、交通總長的周自齊聯名函呈民國大總統,聲稱:“複案查自辦郵政後,我國對於郵會曾三次提議加入,並於光緒二十三年華盛頓、三十二年羅馬開會時派員赴會陳述意見,當經全場一致通過任由我國隨時加入。”後於3月6日,萬國郵聯主席通知中國關於加入萬國郵聯之呈請已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