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郵政總辦向郵政全體華洋人員發布第27號《中國郵政加入萬國郵會》通令,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加入了萬國郵政聯盟。
中國拒絕接受麥克馬洪線
1914年4月15日,麥克馬洪對英方的約稿作了部分刪改。27日,英方提出了修正案,並做了少許的讓步。
英、藏代表先行簽字以後,英方威脅中國代表簽字,並聲稱如“不於今日畫行,則約稿中之第二、第四兩款全行刪去,即與西藏訂約,不再與貴員商議”。中國代表陳貽範被迫於約上草簽,但隨即聲明:“畫行與簽押,當截然分為兩事,簽押一層,必須奉有訓令而後可。”
28日,中國政府接獲陳草簽的報告以後,立即去電聲明:“執事受迫畫行,政府不能承認,應即聲明取消。”29日,中國政府又通知中國駐英公使劉玉麟:“陳使為勢所迫,以個人不正式之畫行,本政府不能承認。”
最終,中國政府沒有接受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成立
1914年7月8日,在總結辛亥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了中華革命黨。總章提出“本黨以掃除專製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規定軍政時期“以積極武力掃除一切障礙而奠定民國基礎”;訓政時期“以文明法理,督率國民建設地方自治”;憲政時期待“地方自治完備之後”創製和頒布憲法。
中華革命黨成立時,以孫中山為總理,擬請黃興任協理,但遭到黃興的拒絕。不少的知識分子和軍界老黨員也不願意參加中華革命黨,因為他們不主張對袁世凱采取“急進”的革命手段,主張“緩進”。
由於該黨的組織形式及其活動方式成了脫離群眾的“秘密團體”,在國內政治活動中並未能產生廣泛影響。所以,到1919年,遂改稱為“中國國民黨”。
直隸都督趙秉鈞被毒死
隨著對宋教仁遇刺案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暗殺宋教仁的主謀者不是別人,正是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和國務總理趙秉鈞,同謀則是洪述祖,具體指揮是應桂馨,所雇的殺手則是武士英。於是,趙秉鈞不得已而辭去了總理的職務,由袁世凱安排做了直隸的都督,後來沒過多久,於2月26日突然中毒,暴斃身亡。
趙秉鈞死後,袁世凱悲痛萬分,立即下令按照陸軍上將例從優議恤,給治喪銀1萬元,先後派陸軍上將蔭昌和秘書長梁士詒前往致祭,並送去一幅祭幛,上題“愴懷良佐”四個大字。
趙秉鈞的死,後人多懷疑係袁世凱所為,因為趙秉鈞若不死,對於袁世凱主謀刺殺宋教仁一事始終是個隱患。所以,許多史學家也推測,趙秉鈞當死於袁世凱之手。但曆史史實是否如此,還有待更為可靠史料的發現。
白朗起義失敗
1912年,河南農村災荒嚴重,加上河南都督張鎮芳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饑民成群。寶豐縣的白朗與李鴻賓、宋老年等綠林頭目聯合,並被推為首領。他們以舞陽縣母豬峽為根據地,提出了“打富濟貧”的口號,聚眾抗官,隊伍很快發展至五六百人。
1913年夏,白朗乘北洋軍調離豫西南之機,率眾攻破唐縣、禹城,聲勢壯大。二次革命爆發後,白朗於9月南下,奪取湖北棗陽。11月又攻占寶豐縣城。
1914年1月,白朗率領2000人,消滅了進入豫西的官軍,越過京漢鐵路,接連攻破光山、潢川、商城及安徽省六安、霍山等縣城。後來,袁世凱將張鎮芳撤職,派遣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調集兩萬多人對起義軍進行圍剿。白朗在霍山突破了北洋軍的包圍,並於3月7日一舉攻克湖北老河口,殲敵兩千餘人。在此,白朗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西走陝、甘,奪取四川為根據地。
但由於白朗軍長期流動作戰,給養不足,致使長驅入陝、甘以後,在入川的過程中遭遇了敵軍的強阻,因而主力隊伍疲憊不堪,再加上大小頭目思鄉心切,於是決定沿原來的路線折回河南家鄉。返鄉途中,遭到了官軍的追擊堵截,白朗軍一路苦戰,傷亡慘重,等回到河南魯山、寶豐一帶時,已是潰不成軍。8月初,白朗率領數百人在魯山石莊與官軍搏戰時,負傷身亡,部隊潰散,起義隨即失敗。
1915
日本向袁世凱遞交“二十一條”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複”,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製之下。
1~4月,袁世凱一方麵命令外交部同日本談判;另一方麵還暗中逐步泄露條約的內容,希望獲得英、美的支持來抗衡日本。在談判過程中,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條約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了一定的讓步。這時,中國國內也出現了反日情緒。麵對這種形勢,日本企圖以武力威脅中國。到了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複。
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時接受了“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並於5月25日完成簽字。因而,5月9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之為“五九國恥”。
後來,隨著護國運動的開展,袁世凱最終死去。該條約的部分內容由於影響到了其他國家的在華利益,“一戰”結束後,在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部分條款被廢除,隨後條約內容也不斷被改寫。直到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二十一條”才被徹底廢除。
《科學》雜誌在上海創刊
1915年1月,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科學》雜誌在上海創刊,是當代雜誌中延續時間最長者。雖然期間經曆了多次停刊,又不斷複刊的情況,但卻一直持續發展著。在我們的幾代科學家的精心照料下,中國的《科學》雜誌,見證了中國科學發展的曆程。
時間回到1914年夏天,其時歐洲戰雲密布,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9位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的中國留學生胡明複、趙元任、周仁、秉誌、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楊杏佛和任鴻雋,聚在一起討論國際形勢和救國方案。他們認為“中國所缺乏的莫過於科學”,於是決定創辦一本自己的《科學》雜誌。為了籌集資金和組稿,他們在留學生當中組建了科學社,參與的每個人都繳了會費。
1915年1月,中文版雙月刊的《科學》雜誌終於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同時,中國科學社也在同年10月正式組建,這也就是今天的中國科協前身的一部分。
中國的《科學》雜誌一直靠著中國科學家們的縮食節衣維係著。首任《科學》書記趙元任曾寫道:“在中國科學社處於其幼年期間,我們這些創辦人試圖節省我們微薄的收入,以便使中國科學社得以維持。我的一位康奈爾同學鄧宗瀛發起了一個經濟上的節食競賽,一些時間是每天5角,另一些時間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們兩人都因感冒而躺倒。”如此鼎力支持《科學》雜誌的還有中國科學社的一批成員,包括嚴濟慈、周培源、茅以升、丁文江、竺可楨、翁文灝、葉企孫等留學生,通過他們的不斷撰稿,才使《科學》終於一期期地刊發出來。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
“二次革命”失敗以後,中國時局的變化讓陳獨秀大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1915年9月15日,由他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並由上海群益書社發行。
陳獨秀在《青年雜誌》上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宗明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曆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麵大旗。
《新青年》(《青年雜誌》第二期起稱為《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袁世凱稱中華帝國皇帝
1913年7月,袁世凱派北洋軍南下,鎮壓了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勢力伸向了長江流域各省。
同年10月,袁世凱派軍警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並取得了列強的正式承認。接著,袁世凱又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另行召集政治會議和約法會議,作為自己獨裁統治的工具。
1914年5月,宣布廢除《臨時約法》;撤銷國務院,成立政事堂和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通過這次改組,迫使支持過他的進步黨人退出了政府,剝奪了段祺瑞等人的軍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這個時侯的袁世凱,不僅可以終身連任總統,還可以指定繼承人。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複帝製,建立中華帝國,並定次年為“洪憲元年”。但是,袁世凱的複辟帝製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製,就連袁世凱自己的部下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也不斷對他提出警告。
在內外交困、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製,恢複“中華民國”年號,企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陝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係。
護國運動開始
袁世凱稱帝事件,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發了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的“護國運動”,領導這次運動的是梁啟超的進步黨。梁啟超利用自己與蔡鍔的師生關係和蔡鍔在雲南的影響,要蔡鍔回到雲南發動武裝起義,並聯絡了西南軍閥起兵反袁。
蔡鍔回到雲南後,成功地策動了雲南將軍唐繼堯宣布雲南獨立。1915年12月25日,前雲南都督蔡鍔通電各省宣布雲南獨立,並組織護國軍對袁世凱進行討伐。反袁稱帝的護國運動開始。
此後,貴州、廣西宣布獨立,各地繼而紛紛響應,表示討袁。
1916
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
袁世凱稱帝以後不久,隨即於1915年年底,爆發了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的“護國運動”,此後,貴州、廣西宣布獨立,各地也紛紛響應,表示討袁。
在全國人民的反對下,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製。5月8日,各省軍人在廣東成立軍務院,拒不承認袁世凱為總統,宣布由軍務院“指揮全國軍政”。
9日,孫中山發表了《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人們繼續戰鬥,全國人民一致響應,海外華僑也紛紛通電聲討。22日和29日,袁世凱的心腹四川將軍陳宦和湖南將軍湯薌銘,也先後宣布獨立,6月6日,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絕望而亡。護國戰爭隨之結束。
袁世凱憂懼中病逝
1916年6月5日,袁世凱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請法國醫生打了一針強心劑,他的神誌才略略清醒點兒。袁世凱自知大限將至,便傳命把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和表弟張鎮芳四人請到自己的府邸。當徐世昌最後趕到時,袁向他望了一眼說:“菊人來得正好,我已經是不中用的人了。”徐連忙安慰他說:“總統不必心焦,靜養幾天自然會好的。”但接著又說:“總統有話,早點安排出來也好。”
袁世凱的嘴唇微微動彈了一下,弱如遊絲地吐出“約法”兩個字來,徐、段等人都意識到他要講的是繼承總統的問題。關於總統的繼承人選,新約法規定將由現任總統提名三人,寫下名單,不告知任何人,藏之金匱石屋,總統死後方可取出,在三人當中選定一人為總統。
徐、段兩人正待尋問,守在榻旁的袁克定急忙代他的父親回答說:“金匱石屋。”此時袁世凱已經口不能言,把頭微微動了一下,似乎表示同意。
隨後又由法國醫生打了一針強心劑,袁世凱由昏迷狀態中再度蘇醒過來。隨後,他用僵硬的舌頭吃力地吐出了最後的四個字:“他害了我!”這個“他”指的是他的兒子還是部下,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6月6日上午10時許,袁世凱在憂懼中病逝。
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時代
1916年7月6日,袁世凱死後不久,大總統黎元洪重新任命中省軍政長官,全國開始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麵。
黎元洪在北洋派控製的省份,基本沿用了原班人馬,在西南各省,則選用了護國軍領袖和地方軍閥。
不久以後,北洋軍閥公開分裂成了許多派係,其中主要是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與此同時,原先依附於北洋軍閥的各地軍閥也紛紛裂土稱雄,分別把持著或大或小的地方。這些不同派係的軍閥之間或者為了爭奪對北京中央政府的控製權,或者為了保持與擴大自己占據的地盤,進行著連年不斷的紛爭,並引發出戰爭。
中國飛行員揚威歐洲戰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烏雲籠罩了整個歐洲,在這場異常慘烈的戰爭當中,飛機第一次成為了戰爭史上的主角。在這次大交戰的兩大陣營中湧現了非常多的王牌飛行員,在他們當中,有一位來自中國叫朱斌侯的青年,他用自己的英武與智慧,將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到了世界空戰的史冊上。
1913年,朱斌侯為了實現自己飛行的夢想,前往法國學習飛行。1915年9月,剛從航空學校畢業的朱斌侯參加了法國的外籍兵團,從而成為了一名飛行員。經過了半年多的戰鬥訓練以後,朱斌侯迎來了他飛行生涯的第一次戰鬥。1916年7月10日,已經升為中士的朱斌侯正在駕機進行空中巡邏時,突然與來襲的德軍飛機遭遇,雙方立刻展開了激烈的空戰。在戰鬥中,他擊落了一架德軍戰機,因而成為了第一位參加空戰並取得戰果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