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8曲折探索:資產階級共和嚐試失敗(3 / 3)

同年的8月24日,朱斌侯在空戰中再次大顯身手。當時,他的一位戰友遭到了3架敵機的圍攻,朱斌侯見狀,便勇敢地衝入敵機群,打亂了敵機的編隊,經過一番格鬥,他不僅解救了自己的戰友,還迫降了一架敵機。9月12日,朱斌侯又擊落了德軍王牌飛行員、第三航空隊司令官埃瓦爾德的座機。由於朱斌侯屢立戰功,法軍司令部對他進行了通報表揚,並晉升其為少尉軍官。

1917年2月,朱斌侯在對德軍陣地進行空中偵察時,突然遭到6架敵機的圍攻,這時的朱斌侯並沒有慌亂,而是勇敢地與敵機周旋,反複衝殺,終於突出了敵人的重圍,但是,他的飛機機翼也被敵機擊傷。在這種非常不利的局麵下,朱斌侯憑借高超的飛行技術最終迫降成功,但經過了此戰,朱斌侯也因健康原因而不得不告別了他所熱愛的飛行事業。

朱斌侯在法國外籍兵團航空隊擔任了1年多的戰鬥機飛行員,在空戰中取得了擊落敵機2架、迫降2架、擊傷1架、擊落氣球1枚的戰果。此外,法軍司令部還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稱讚他“勇敢、機敏、忠誠”,“精力充沛、英勇善戰”,“在飛行隊中屢建戰功”。

1917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時,蔡元培出任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其時,他主張廢止祭孔讀經,采用西方的教育製度,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了我國資產階級的民主教育體製。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以後,蔡元培攜帶家眷赴法,與李石曾等人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

1916年冬,蔡元培回國,1917年1月4日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著手改革北京大學。擔任校長以後,蔡元培開始改革北大的領導體製和學科、學製設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方針,不拘一格地引進進步人士。

於是,北京大學很快便開了學術研究、思想自由之風氣。蔡元培還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讚成文學革命,反對封建複古主義,倡導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經過他的努力,北大終於成為了“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

1917年年初,《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從此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隨後不久,陳獨秀在2月1日第2卷第6號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一文,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強烈反對“文以載道”和“代聖賢立言”的舊式文學。

在文中,他大聲疾呼:“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他把文學革命作為開放文明、解放思想和改造國民性的利器,同反封建、反禮教、反迷信的鬥爭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使運動蓬蓬勃勃地展開。

《新青年》大力宣揚科學與民主精神,對封建主義思想和種種行為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像春雷一般驚醒了整個時代,尤其是這一時期的年輕人。

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3月7日,名滿天下的梁啟超在給段祺瑞寫的信中說,對德國“早絕一日,則德人及國內搗亂分子即少一部分活動餘地”。

各派雖然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多數持反對態度,但各派反對段祺瑞內閣對德方針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丙辰俱樂部和韜園係不僅反對向德國宣戰,而且反對對德絕交;益友社和政學會則主張對德問題可做到絕交為止,但益友社和政學會還是投了讚成票。3月10日、11日,眾、參兩院分別通過了對德絕交案。3月15日,湖北督軍王占元收到了北京的訓令,立即派軍警進入德租界,接管了租界的警察權,隨即漢口警察廳廳長周際芸被任命為德租界特別區管理局局長。

3月16日,天津地方當局接管天津德租界,並改為特別第一區。

隨後,參戰問題成為府院和國會兩派鬥爭的焦點。14日,上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向德宣戰,廣州、武漢的商會也起來響應。當段祺瑞邀請梁啟超同到總統府迫使黎元洪表態讚同參戰時,黎元洪便以社會輿論不讚成為理由來反駁他們。使段祺瑞感到棘手的,不僅是孫中山和國民黨議員以及其他名流掀起了反對參戰的強大輿論,而且北洋各省的督軍也多不理解段祺瑞參戰的用心,在這一問題上采取了消極的態度。所以盡管日本一再迫促中國迅速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段祺瑞卻無法迅速實現其參戰的意圖。

8月14日,北京政府還是發布了大總統布告,正式對德、奧宣戰,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的行列。

同日,中國政府外交部照會各協約國、中立國駐華公使以及德國駐華代表、奧國駐華公使,通知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宣戰以後,中國隨即派出軍隊奔赴歐戰前線。

中國第一俱樂部開業

1917年7月14日,號稱遠東第一俱樂部的上海“大世界”娛樂中心正式開業。“大世界”遊樂場位於上海洋涇浜西新街,占地1.4萬多平方米,內設劇場、電影場、書場、雜耍台、商場、中西餐館等。

創辦人是名為黃楚九的商人,在此之前,他曾成功經營過“樓外樓”。為了給每一座新建築起一個雅致的名稱,黃楚九特意聘請文人來為他出謀劃策。於是,一個又一個的雅致名稱出現在了“大世界”,比如飛閣流丹、層樓遠眺、亭台秋爽、廣廈延春、風畦坐月、霜天唳鶴、瀛海探奇、鶴亭聽曲、雀屏耀采等,並號稱為“大世界十大奇景”。此外,黃楚九還設計了許多新花樣:底樓設“共和廳”,引滬上名妓輪流獻藝,美其名曰“群芳會唱”;在露天場地安裝高空飛船,以吸引兒童;“乾坤大劇場”上、下兩層,有座位千餘,日映電影,夜演京戲。同時,“西洋鏡”、“濟公壇”、賭博遊戲“吃角子老虎”遍布場內,以適合各類市民的趣味。

“大世界”開張後,黃楚九還辦了一張《大世界》報,並為寫稿者奉送“大世界”月券。頓時,“大世界”遊客如雲、名聞遐邇,以至外地客人來上海沒去“白相大世界”,就會被認為沒有到過大上海。

張勳複辟

袁世凱病逝以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致使黎、段之間的“府院之爭”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6月14日,安徽督軍張勳主動率領他的“辮子軍”進京“調停”。

很快,張勳將國會解散,並把黎元洪趕入了使館區。7月1日,他公然擁戴廢帝溥儀複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改民國六年(1917年)為宣統九年。全國輿論大嘩,“討逆”呼聲不斷。

在黎、段之爭中已退居天津的段祺瑞對張勳進京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對其擁戴溥儀複辟也早有所聞。因此,“張勳複辟”給段祺瑞的東山再起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與借口。

不久,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段芝貴、曹錕分任東、西路軍總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並於馬廠誓師“討逆”,還通電複任國務總理,重新組閣。在“討逆軍”的強大攻勢下,“辮子軍”很快失敗,張勳也於12日被迫避入荷蘭使館。這場逆曆史潮流而行的“複辟”鬧劇,很快便結束了。

護法運動開始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上台,並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從這個時侯開始,段祺瑞開始操縱北京政府的軍政大權。他還公開宣稱“不要約法,不要國會”,叫囂“武力統一”,企圖建立獨裁政府的統治。在這樣的背景下,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舉起了護法運動的旗幟。

不僅如此,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還威脅著滇、桂軍閥的利益。為了對抗段祺瑞,滇、桂軍閥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

1917年9月,成立了同北京段祺瑞政府相對抗的護法軍政府。孫中山出任海陸軍大元帥,廣西都軍陸榮廷、雲南都軍唐繼堯為元帥。孫中山宣布段祺瑞是民國叛逆,並出師北伐,護法戰爭從此拉開帷幕。

護法戰爭打響以後,北京政府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也開始激化。段祺瑞派馮國璋的軍隊南下進攻湖南,想借此消耗雙方的實力。馮國璋唯恐段祺瑞在戰爭中擴大實力,使自己難以與之抗衡,就授意前線的軍隊消極怠戰。他還指使自己集團的將領聯名通電,主張和平解決南北的分裂。滇、桂軍閥本來對恢複《約法》和國會並不感興趣。他們不過是借“護法”之名,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以便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地盤。於是,他們決定聯合馮國璋,反對段祺瑞。

為了向北方軍閥求和,滇、桂軍閥於1918年5月,改組護法軍政府。原本護法軍政府是大元帥首領製,孫中山為大元帥。改組後的護法軍政府是七總裁合議製,意在排擠孫中山。不久,孫中山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護法運動失敗。

1918

毛澤東、蔡和森組織“新民學會”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國幾千年來封建帝王的統治,但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國內各派軍閥互相爭奪,內戰持續不斷,全國人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廣大愛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不滿中國社會的黑暗,繼續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人組織了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並於14日在湖南長沙蔡和森家中召開了成立大會。到會的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李維漢等14人。會上討論、通過了會章,選舉了幹事。新民學會的會務由毛澤東主持。會章規定學會的宗旨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

新民學會的名字是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人根據《禮記》所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語而取的。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它是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組織。

“五四”運動期間,該會高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聯合長沙各界反日愛國力量進行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鬥爭,為我國近代革命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魯迅發表《狂人日記》

1918年5月,周樹人開始以“魯迅”為筆名,並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早年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製的曆史痛斥為“吃人”的曆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嗎?”的嚴厲質問,並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在這之後,魯迅又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呐喊》與《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這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毛澤東、梁漱溟初相識

1918年6月,梁漱溟先生經常晚間到楊懷中先生(即楊昌濟,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之聘,時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的家裏,那時總是為他開大門的是一位高個子的湖南青年,雖然彼此相視點頭,也偶而寒暄幾句,但並不互報姓名。梁漱溟先生走進客廳以後,便與楊懷中進行暢快的交談,而這位青年卻從來不加入。

後來,楊懷中告訴他,這位青年是他在湖南第一師範時的學生,有才華也有能力,到北京是找老師來的。其後,經過楊懷中向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推薦,讓這位青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謀到了月薪僅八塊大洋的差事。於是,這位青年白天在北大上班兼學習,晚間回到楊家住宿。楊懷中曾經將這位青年的名字告訴了梁漱溟先生,但他自己並沒有記住。這位青年,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毛澤東。

1938年年初,當梁漱溟先生隻身奔赴延安,與毛澤東見麵的時候,毛澤東第一句話就說:“梁先生,我們早就見過麵了,您還記不記得?民國七年(1918年),在北京大學,那時您是大學講師,我是小小的圖書管理員。您常來豆腐池胡同楊懷中先生家串門,總是我開的大門。後來楊懷中先生病故,我也成了楊家的女婿。”毛澤東驚人的記憶力,頓時喚起了梁漱溟深藏在腦海中20年前的往事。他隻是吃驚地向毛澤東頻頻點頭,連聲說:“是的。好記憶,有這事,有這事。”

這件事因為其主角皆為非凡之人,所以帶有了傳奇的色彩,因而成了後來的一段佳話。

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成立

早在1892年的時候,外國人就在上海設立了股份公所。1906年,又設立了上海眾業公所,從事證券、物品的交易,但這隻是外國人辦的交易所。

光緒末年,梁啟超首先倡導組織交易所性質的股份公司,但最終未獲清政府的批準。後來,袁子莊等人再度奔走呼號,主張開辦證券交易所。

1916年,為了籌措革命經費,孫中山聯合虞洽卿等人呈請農商部,要求在上海開辦交易所,北京政府卻以證券、物品不能同時交易為借口,拒絕批準。後來,經過多方的努力,北京政府才最終允許國人自辦證券交易所。

1918年6月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從而成為了中國人自己所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開張以後的北京證券交易所主要經營債券、股票,同時還做外幣生意。兩年以後,上海等地的交易所才陸續創辦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