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終於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這次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不但沉重打擊了軍閥的黑暗統治,也大大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氣焰,是一次群眾性的民族大覺醒。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並隨著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出現,為了繼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20年8月,中國共產主義小組首先在上海建立。同年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利為書記。此後,從1920年秋至1921年春,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也先後建立起了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歐洲和日本,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的先進分子也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
於是,召開全國性的中國共產黨會議的條件已經成熟了,這預示著中國即將進入一個有著先進思想指導的、新式革命政黨領導的、全新的革命時代。
隨著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紛紛建立,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一大的召開,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事,它不僅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也代表著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從此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自此以後,中國革命的麵貌就煥然一新了。
另一方麵,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孫中山還依然繼續堅持革命的立場,並努力尋找解救中國的正確道路。後來,在革命的過程中,他逐步認識到,中國革命之所以遲遲不能成功,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真正革命的武裝,依靠軍閥的支持來進行革命,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於是,孫中山欣然接受了共產國際代表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議,決心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隊。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次大會上還決定要實行國共合作的計劃。其後不久,孫中山便積極籌建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並且同年5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作為新式的軍校,黃埔軍校在組織機構上,建立了黨代表製度和政治工作製度。後來,黃埔軍校實行的黨代表製度及政治工作製度,被推行到國共合作組織的國民革命軍的各級部隊中去,成為革命軍隊區別於過去一切舊式軍隊的主要標誌。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患肝癌醫治無效,病逝於北京,並在逝世前夕所簽署的國事遺囑中,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號召。
孫中山先生雖然去世了,然而他生前所留下來的“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遺誌,仍然鼓舞與激勵著後來的革命誌士,但同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翼分子,隨著孫中山先生的離世而終於露出了反動的嘴臉,並向革命黨人和人民群眾舉起了屠刀,於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好局麵也即將麵臨著失敗的危險。
1919
五四運動爆發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的27個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征祥、顧維鈞等5位代表參加會議。巴黎和會上,外國列強不顧中國提出的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三項提案,背信棄義,把德國在青島及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了日本。5月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了國內,激起了各界人士的強烈義憤。
5月4日下午2時,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以及工業、農業、醫學、政法等十幾所專科以上學校的3000餘名學生,高呼“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衝破反動軍警的阻撓,從四麵八方彙聚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並火燒了簽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賣國賊曹汝霖的家。一場震驚中外的反帝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了。
反動軍警當場逮捕32名愛國學生。反動政府的倒行逆施更激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義憤,紛紛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開始總罷課。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動起來,聲援北京學生。社會名流和各界人士也紛紛譴責反動當局。6月1日,反動政府接連發出兩道命令:一道為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辯護;一道誣蔑學生愛國鬥爭為非法行為。反動當局的卑劣行徑,刺痛了愛國學生和民眾的心,一場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興起。
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頑強鬥爭精神,極大地震撼了反動統治集團和帝國主義。北洋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宣布罷免曹、章、陸的職務,此時,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
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創刊
1919年7月14日,《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創刊號上刊登了署名毛澤東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在宣言中毛澤東指出:“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湘江評論》創刊號寄到北京以後,李大釗看了以後,認為這是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的刊物。
《湘江評論》為4開1張,每期約1.2萬字,報頭右側印有“發行所址長沙落星田湖南學生聯合會”。刊物“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每周1張,遇有重要文字發行增刊。創刊號印2000份,當天銷盡,後又重印2000份,仍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從第二期開始改印5000份。深受讀者的歡迎。
第2期發表了署名為“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初步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深刻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教訓,並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指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辦法在於民眾的大聯合。
8月上旬,軍閥張敬堯派軍警查封了湖南學生聯合會和《湘江評論》。至此,刊物共出了4期。
中國試製成功第一架水上飛機
1918年春,北京政府海軍部在馬尾福建船政局內設立飛機工程處,開始製造水上飛機。同時,以留學英、美歸國的學生為技術骨幹,並在馬尾船政局工人中挑選數十人加以訓練、掌握製造飛機之工藝。海軍飛潛學校飛機製造班的學生則均隨廠實習。
1919年8月9日,中國試製成功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這是一架100匹馬力、拖進式雙桴雙翼水上教練機,高3.88米,身長9.32米,幅長13.70米,最大時速為126公裏/小時,空機重量達836公斤,載重為1063公斤,裝油量是114公升,飛行高度3690米,可航行3小時,航距達340公裏,乘員2人,可載炸彈4顆。
中華革命黨改名為中國國民黨
1919年10月10日,國民黨發出通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改名為中國國民黨,規定:“從前所有中華革命黨總章及各支部通則,一律廢止;所有印章圖記,一律照本規約所定,改用中國國民黨名義,以昭統一。”國民黨之前再加上“中國”二字,以區別於民初的舊國民黨。舊國民黨由五黨團合並而成,中國國民黨則直接由中華革命黨改組而來。
新黨章第四條規定:“凡中華革命黨黨員,皆得為本黨黨員,以中華革命黨證書,領取本黨證書。”13日,原中華革命黨本部事務主任居正呈請任命中國國民黨各部主任,孫中山以總理身份當即批令委居正為總務主任,謝持為黨務主任,廖仲愷為財政主任。
中國國民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為廣泛吸收黨員,中國國民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的秘密組織形式,轉為公開。同時,新黨章放寬了入黨條件,規定凡讚成黨的宗旨,經黨員兩人介紹,交納黨費10元者即可入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所規定的入黨須按指模,並宣誓服從孫中山個人等帶有幫會性質的苛刻條件,並大量吸收青年入黨。
1920
中國萬噸輪船出口美國
1918年,江南造船廠與美國簽訂了建造萬噸遠洋輪的合同,達成了共建造4艘萬噸輪船的協議。
第一艘“官府”號於1920年6月3日下水,美國駐華公使夫婦專程出席萬噸輪下水典禮。第二艘“西勒所”號也於同年的6月下水;另外兩艘則分別於第二年的3月和5月下水。
這是我國出口最早的萬噸輪,船身長135米,船寬16.76米,深11.57米,滿載吃水達8.38米,排水量為114750噸,船速則為每小時13海裏。
直皖大戰爆發
1919年五四運動中,段祺瑞控製的北京親日政府,成為全國人民的眾矢之的。北京政府對學生運動的鎮壓,更是激起了舉國上下憤怒的聲討。
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係軍閥適時地利用全國人民反對北京政府的情緒,開始從軍事上掀起了倒皖運動,意在打擊急劇發展的皖係軍事力量,抵製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直皖戰爭最終以皖係的失敗而告終,結果段祺瑞被逐出了北京。此後,他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壽街,開始吃素念佛,表麵上靜心養性,實際上仍然在密切關注著風雲變幻的政壇,以待東山再起。
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
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是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20年,他來到中國做了一年的講學,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行為習慣等作了大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以自己特有的睿智、遠見和洞察力,對傳統的中國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層的分析,並站在全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評析了中西文明的特征、優劣和價值。
他當時在中國各地的演講以及回國後不久就出版的有關中國的著作(後來結集為《東西方文明比較》),受到我國進步人士的熱情歡迎和讚賞。孫中山先生稱他是“唯一了解中國的外國人”。
陳獨秀主持起草《中國共產黨宣言》
1920年11月23日,陳獨秀在上海主持起草了《中國共產黨宣言》。
宣言的正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1)共產主義者的理想。經濟方麵,主張將生產工具——機器、工廠、原料、土地、交通機關等,收歸社會共有、社會共用。政治方麵,主張廢除政權,如同現在所有的國家機關和政府,是當然不能存在的。因為政權、軍隊和法庭是保護少數人的利益,壓迫多數勞動群眾的。社會方麵,要使社會上隻有一個階級,就是勞動群眾的階級。
(2)共產主義者的目的。共產主義者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建一個新的社會,這個理想社會的實現,第一步就得鏟除現在的資本製度。要鏟除資本製度,隻有用強力打倒資本家的國家,所以階級鬥爭就是打倒資本主義的工具。資本家政府被推翻,和政權之轉移於革命的無產階級之手,這不過是共產黨的目的之一部分,而共產黨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因為階級鬥爭還是會繼續的,不過改換了一個方式罷了——這方式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3)階級鬥爭的最近狀態。現在其他國家內的階級鬥爭日見緊迫,其趨向是變成無產階級專政的方式。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自然狀態。無產階級專政的意義是說政權已經被無產階級獲得了,一直等到全世界的資本家的勢力都消滅了,那時候的無產階級專政還要造出一條到共產主義的道路。
1921
文學研究會成立
1921年1月4日,一群倡導新文學的青年作家齊聚北京,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這是我國現代最早成立的新文學團體。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朱希祖、周作人、耿濟之、瞿世英、王統照、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人成為了這個組織的主要成員,而正式登記的會員共有172人。
該會倡導為人生的寫實主義文學,主張“為人生而藝術”,在反對舊文學,發展新文學的創作、文藝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研究介紹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最初編有代會刊《小說月報》,後相繼創辦會刊《文學旬刊》、《詩月刊》等。並編印有“文學研究會叢書”、“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等百餘種。
1932年1月,因《小說月報》停刊,文學研究會自行解散。
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
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自1913年起,在集美、廈門等地先後創辦了多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師範、水產、商船專科學校,還設立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教育推廣部等。
1921年,陳嘉庚先生在明末鄭成功演武場的遺址上又創建了廈門大學,並在建校伊始親自定下了“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
4月6日,廈門大學舉行了開學典禮。校長鄧藝園報告了該校成立的經過,同時還說本大學的目的是:研究學術,培養人材,指導社會。同時,還請杜威到大會上作了題為《大學之旨趣》的演講。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推舉的12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他們分別是:湖南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的陳公博和日本小組的周佛海,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了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也列席了這次會議。
由於會場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國巡捕的搜查,會議的最後一天轉移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進行。
大會討論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並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大會還通過了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中央領導機關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任宣傳主任,張國燾任組織主任。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為了集中力量領導中國工人運動,在1921年7月7日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並發表了宣言。
“宣言”提出“要發動勞動組合,向勞動者宣傳組合之必要,要聯合或改組已成立的勞動團體,使勞動者有階級的自覺,並要建立中國工人們與外國工人們的密切關係”;“相信將來的世界一定是工人們的世界”。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總部起初設在上海,1922年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漢口、湖南、廣東、濟南等地設有分部。共產黨人鄧中夏任主任。書記部出版指導工人運動的刊物是《勞動周刊》(1922年6月被迫停刊,7月遷京後改名為《工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