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25真理武裝: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2 / 3)

共產黨通過書記部,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工會組織,領導工人鬥爭,並以交通運輸工人(首先是鐵路和海員工人)的工作為重點,同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政府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勞動組合書記部被撤銷。

1922

沙田慘案

香港的中國海員工人由於長期受到英帝國主義的直接壓迫,生活非常困苦。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員要求增加工資,遭到了英國資本家的拒絕,其後就在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的蘇兆征、林偉民等人領導下,開始舉行大罷工。到1月底,包括運輸工人在內,罷工人數增至兩三萬人。

香港英國當局對工人的罷工極為恐慌。2月1日,他們以武力封閉了海員工會和運輸工會,並逮捕了罷工領袖。於是,工人群眾聯合起來,組成了糾察隊,奮起反抗當局的高壓政策。在廣州附近農民的支援下,使香港被封鎖,交通也徹底斷絕。

從2月27日起,香港各工會陸續開始罷工。3月1日,香港郵電、銀行、造船等行業工人聯合舉行了總同盟罷工,人數達10萬人以上。這是1月份以來香港海員為反抗英國資本家壓迫和剝削所舉行罷工以來的最高潮。罷工鬥爭使得香港的航運全部癱瘓,市內交通中斷,生產停頓。

港英當局決定對罷工進行野蠻鎮壓,麵對這種形勢,罷工工人毅然離港回廣州。3月4日,就在步行回廣州的工人走至九龍沙田村時,英軍警開槍襲擊了罷工工人,打死6人,傷數百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沙田慘案”。

“沙田慘案”後,在蘇兆征、林偉民等人的領導下,罷工工人不屈不撓,堅持鬥爭。全國各地工人和各界人士聞訊予以聲援,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為支持香港員工罷工發表宣言,引導罷工運動走向勝利。

香港英國當局和輪船資本家對此束手無策,最後隻好向海員工人讓步。3月8日,罷工談判協約簽字。最終,曆時56天的香港海員大罷工終於取得了勝利。

中國首倡計劃生育

1922年6月,《婦女雜誌》第八卷第六號上發表了署名為瑟廬《產兒限製與中國》的文章,討論在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問題。

他說:“我們如果要謀求增高中國的文化程度,救濟目前饑饉、災荒、戰爭、疾病、癘疫等苦痛起見,實在不可不提倡產兒限製,而與婦女解放的前途,更有非常重大的關係。”

他又說:“我國的婦女,真可說是低微已極了。現在有許多高呼婦女解放的人,都主張婦女教育的增高,經濟的獨立,更有一派倒因為果的人,以為婦女的被束縛,是無教育、經濟依賴男子及不能替社會服務等應有的結果。然而我們試想,現在中國的婦女,果然有受教育的機會,經濟獨立的可能,服務社會的餘裕嗎?一般的女子,在及笄之年——正當男子或別國女子受教育最緊要的年齡——就由專製的父母作主,強迫她和從未見麵、毫無愛情的男子成婚,立時負了做母親的義務。於是第一個小孩還沒有斷乳,第二個早已受孕了。這樣繼續著,直到為母的生理作用停止時為止。中間除了妊娠、分娩、保抱、提攜、乳哺、衣食種種的麻煩以外,還有疾病的憂愁,夭殤的悲戚,不但受盡了身體上無限的辛勤,更受盡了種種精神上說不盡的苦痛,這不是我國社會上普遍的現象嗎?”

他進一步闡述說,所謂產兒限製,不過是用科學的方法,使做母親的有決定產生子女數的自由,不必再用那墮胎、棄兒、殺嬰等殘酷的非人道的手段,而得免於饑饉、災荒、戰爭、疾病、癘疫的苦痛,也不會發生賣淫、煩悶、犯罪、疾病等弊端。

中共二大在上海舉行

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根據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論,指出遠東各被壓迫國家人民所麵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國共產黨也派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並把會議的精神帶回了國內。

同年7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裏625號(現成都北路7弄30號)舉行。出席大會的有黨的中央局成員、地方組織的代表等共12人,他們分別是:陳獨秀、張國燾、李達、蔡和森、鄧中夏、施存統、王盡美、鄧恩銘、項英、向警予、高君宇、張太雷。他們代表著全國195名黨員,共產國際也派維經斯基出席了會議。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進一步討論和確定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問題。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1922年9月初,中共湘區區委書記、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澤東來安源,考察發動安源工人罷工,了解與粵漢鐵路工人罷工相呼應的可能性。因為時任黨支部書記、工人俱樂部主任的李立三不在安源,毛澤東便直接主持召開黨支部會議,分析形勢,討論對策。

會議決定,立即組織兩局全體工人進行罷工。毛澤東要求黨支部有勇有謀地領導工人堅持鬥爭,奪取勝利,並從安源的具體情況出發,提出了“哀而動人”的策略思想。會後,毛澤東寫信給在醴陵的李立三,囑其速回安源領導罷工。接著,又派在粵漢鐵路工作的共產黨員劉少奇來安源,參加罷工的領導工作。

在李立三、劉少奇主持下,黨支部為罷工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還成立了罷工指揮部,以李立三為總指揮、劉少奇為工人俱樂部全權代表,並加強工人監察隊,確定各處工人監守員,組織工人偵探隊。

經過周密計劃和充分準備之後,俱樂部在9月14日零時向全體工人發出罷工命令。按規定部署,路局火車房工人於14日2時率先罷工,停開當日的第一次列車,機務處工人當即拉響汽笛,發出罷工信號。14日中午前,除鍋爐房、發電機、打風機和抽水機按原定計劃照常開工或部分開工外,路礦兩局1.3萬餘工人全麵實行大罷工。

罷工一開始,路礦當局立即請贛西鎮守使署派兵鎮壓。9月14日午後1時,鎮守使署所派軍隊到達安源,宣布將安源劃為特別戒嚴區,設戒嚴司令部於礦局公事房,由贛軍旅長李鴻程任戒嚴司令。礦局許以每人每天兩塊大洋為報償,請軍隊占駐工人俱樂部機關,並驅散各工作處的工人監守員,強迫工人開工。當軍隊開到俱樂部機關時,有數千工人聞訊趕到,一麵冒死衝進俱樂部,一麵向士兵宣傳,將軍隊擠走,軍隊到各工作處驅散監守員時,工人監守員在工人群眾支持下至死不退。雖然有些工作處被軍隊把守,但罷工工人嚴格服從俱樂部命令,在住房穩坐,無一人自動上工。當局武力鎮壓罷工的企圖,終未奏效。

9月16日上午,當局和戒嚴司令以請工人代表去“商量解決辦法”為名,邀約劉少奇去戒嚴司令部,武力脅迫劉少奇下令複工,劉少奇斷然拒絕,並嚴詞駁斥。各處工人聞訊,紛紛趕來保護劉少奇。數千工人將戒嚴司令部所在的礦局公事房團團圍住,喧聲如雷。當局見狀,終不敢加害劉少奇。這一武力脅迫複工的企圖被粉碎後,當局終於被迫派全權代表與俱樂部談判。

9月17日下午4時,路礦兩局全權代表與俱樂部全權代表李立三開始談判,地方商紳代表出席調停。經過激烈爭辯談判,直到18日淩晨2時才簽訂草約13條。18日上午,三方代表按草約正式簽訂協定。至此,罷工取得完全勝利。

中國遭遇第一次股災

從1914年中國第一家交易所成立算起,到1922年股票泡沫破滅,原來的200多家交易所,到這時存活下來的僅剩下6家。中國由此進入了一段證券交易的冰河期。

中國的證券交易最初是由西方傳入的。早在1869年,在中國的國際商埠上海,長利(西洋代理券商)就已經在從事國際股票買賣,這大概可以算作中國最早的證券交易。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一批官督商辦和完全商人獨資的企業開始興起,為了融資,這些企業開始依樣畫葫蘆,學習洋人的辦法,也開始從事股票投機生意。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第一批華商股票掮客。

1904年左右,梁啟超提出了組建證券交易所的建議,但清政府沒予理會。清政府垮台以後,民國政府將證券交易所提上了議事日程。1914年12月,民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法》,這使得交易所的成立水到渠成。

1916年,孫中山聯合上海商業名人虞洽卿向北京政府提出創立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請求,孫中山也希望通過此舉來獲得從事革命活動的經費,北洋政府似乎對於孫中山的這一企圖有所察覺,所以對此申請千方百計加以拖延。

就在此時,華北尤其是京津地區爆發了“京鈔”信用危機。為了解決這一危機,北京政府決定發行公債來平抑,由此成立證券交易所就成為了一件迫切的事情。很快,在王景芳、嶽榮等人的發起下,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從而成為了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包括公債券、中外銀行發行的鈔票以及股票。

在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4年後,以虞洽卿為董事長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才得以建立,交易的既有證券也有棉花、布匹等物品。至此中國的證券交易進入了交易所時代。

上海開風氣之先,其他城市也紛紛跟進。北平、天津、廣州、武漢也掀起了設立交易所的熱潮。到1921年年初,中國的交易所數目已接近200家,竟然位居全球第一。在這種投機的熱潮之中,也不乏後來的著名人物(比如蔣介石當時就是上海市場上的一名投機經紀人)參與,他當時是在張靜江的支持下,與戴季陶、陳立夫等人合股成立名為“恒泰號”的經濟代理公司,從事投機生意。

瘋狂的投機早就超出了中國經濟的實際。證券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結果,以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一個地區設立一個交易所已經超出了實際能力。這種畸形的發展嚴重違背了經濟的實際情況,所以到了1921年年底,交易所難以為繼,由門庭若市迅速變為了門可羅雀,交易所的本股股價也一瀉千裏,原來一股難求的股票現在卻變成了燙手的山芋,交易所也紛紛破產。在風潮中,傾家蕩產的人不計其數,由此連帶的是,商肆紛紛倒閉,經理職員紛紛辭職,其中自殺者也不在少數。

到1922年,瘋狂的交易所熱潮終於降下了帷幕。在證券泡沫破滅之後,存活下來的交易所最終隻剩下6家,信托公司也隻剩下兩家。於是,中國由此進入了一段證券交易的冰河期。

末代皇帝舉行結婚大典

1922年12月1日,居住在紫禁城中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舉行了他的結婚大典。前一天的夜裏,滿蒙王公和遺老舊臣們就已齊集在宮內等候典禮了。

雖然這時已經是中華民國十一年,但根據當時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條件》,溥儀在紫禁城內還擁有皇帝的身份,所以他的大婚依然保持著皇族的氣派與尊嚴。而他的結婚對象就是後來命運悲慘、橫死獄中的末代皇後婉容,和後來曾鬧過轟動一時的“妃子革命”的末代皇妃文繡。

1日零時,溥儀穿著袍褂來到乾清宮,派載振、昭煦為正、副使,並派禦前侍衛衡永等8人隨行。同時命蒙古親王那彥圖、蒙古郡王貢桑諾爾布、載澤和溥信四個禦前大臣,在乾清宮照料一切。1時,溥儀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到鳳輿裏邊,然後由載振押著出發。

迎娶的儀仗隊走出神武門,以大鼓100對及牛角號齊鳴。軍警憲兵機關派來騎步兵200多人壯威保護,而迎親的街道也實行了戒嚴,馬路兩邊人山人海。北洋政府及外籍人員來參觀者,每人發一銅質徽章才可通行。此足見末代皇帝結婚大典的隆重與熱鬧,而隆重與熱鬧的背後卻是歲月的變遷與曆史的無情。

1923

孫中山審定《中國國民黨宣言》

孫中山和共產黨合作,是通過邀請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和改組國民黨的途徑而實現的。從1922年秋,孫中山開始進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9月4日,孫中山在上海召開改進國民黨的會議,隨後成立了包括共產黨人在內的改進案起草委員會。

11月15日再次召集會議審查改進案全文,並推舉胡漢民、汪精衛起草國民黨宣言。經孫中山審定的《中國國民黨宣言》於1923年1月1日發表。

宣言重申了國民黨的行政綱領“三民主義”,強調“革命事業,由民眾發之,亦由民眾成之”。同時,孫中山重新指定了黨本部各部的部長、副部長及參議等人選。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但在開會前夕,直係軍閥吳佩孚竟下令禁止開會,工人們對軍閥的無理行動感到非常憤慨,決定照常召開成立大會。當天,吳佩孚派軍警包圍會場,但到達鄭州的大會代表還是衝破了軍警的阻攔,進入會場,宣布了京漢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

會後,反動軍警又包圍了代表的住處,監視代表們的行動,並占領、搗毀了總工會和鄭州分會的會址,代表們被強迫出境。

當晚,總工會決定於2月4日京漢鐵路全體總罷工,為了便於指揮這次罷工鬥爭,總工會移至漢口江岸辦公。2月4日上午9時,武漢江岸車廠首先罷工,到中午12時,京漢鐵路兩萬多工人全部罷工,1200多公裏鐵路頓時癱瘓。這次罷工主要領導人有張國燾、項英、羅章龍、林育南等人。

2月7日,軍閥吳佩孚終於下了毒手。湖北督軍肖耀南借口調解工潮,誘騙工會代表到江岸工會會所“談判”,工會代表在去工會辦事處途中,遭到反動軍隊的槍擊,赤手空拳的工人糾察隊當場被打死30多人、打傷200多人。反動軍隊還闖進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其中,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被軍閥綁在車站的電線杆上連砍數刀,軍閥逼他下令複工,但他大義凜然,最後英勇就義,武漢工團聯分會律師施洋也被殺害。

罷工鬥爭堅持到2月9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保存力量,忍痛下令複工,於是大罷工宣告結束。接著,各地軍閥也都對工人運動采取了高壓政策,全國第一次罷工高潮被迫暫時轉入低潮。

中共三大召開

1923年6月12日~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張國燾、張太雷、陳潭秋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30多人(其中有表決權的19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也參加了會議。陳獨秀主持會議並代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