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被張作霖處以絞刑
1927年4月初,李大釗等革命者在蘇聯使館兵營活動時,因夜間寫文章、談話有響聲,被隔壁法國醫院的值班人員發現。法國使館將這一情況通報給了張作霖控製下的北京政府的外交次長吳晉,日本大使館這時也提供了經常有人進出蘇聯使館兵營的情報。在法國、日本的支持下,張作霖決定對蘇聯使館兵營進行搜索。這一消息被楊度事先探知,得知這一消息後,他急忙告訴了胡鄂公。胡鄂公迅速又將此消息通知了李大釗。但是,李大釗錯誤地認為,張作霖不敢破壞國際公法來搜查大使館。
不料,到了4月6日,奉係軍閥張作霖派出250多名全副武裝的警察和憲兵,分別控製了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各路口,還包圍了蘇聯使館旁鄰的中東鐵路辦公處、遠東銀行等。最終,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在監獄中,雖然備受酷刑,但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28日上午11時,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張作霖在警察廳南院總監大客廳進行軍法會審,悍然判處李大釗等20人死刑。隨即用6輛汽車將這20人押赴看守所。下車以後,即由軍警擁入看守所內。此時,看守所周圍的馬路交通已經斷絕,警戒極嚴。
行刑是在看守所內進行的,行刑時間從當日下午2時開始直至5時才結束。李大釗第一個走上了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李大釗被殺害後,靈柩一直寄放在北京宣武門外的妙光閣浙寺。6年以後,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北京大學師生和李大釗的生前好友為李大釗舉行了公葬,當時參加公葬的各界人士及學生達700餘人。
1983年,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腳下為李大釗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園。鄧小平親筆題詞:“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
南昌起義爆發
1927年,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了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隨之也失敗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便派遣李立三等人前往九江,準備組織中共在北伐軍中的力量,聯合國民革命軍第12師師長張發奎重返廣州,發動農民暴動,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隻是,當時的張發奎已經開始實行“清共”政策,迫使原來的計劃落空。於是,中共中央決定采取獨立的軍事行動,集中武裝力量,進行南昌暴動,並派中央常委周恩來赴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導暴動。
7月27日,周恩來到達南昌,在江西大旅社召開會議,宣告前敵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彭湃任委員,會議決定由賀龍任起義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起義時間定於7月30日晚。但是,由於張國燾的阻撓,起義時間被迫推遲到了8月1日淩晨4時,但因起義時間泄露,前敵委員會決定將起義提前到了8月1日淩晨2時。
8月1日淩晨2時,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部舉行起義,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殲敵1萬多人,南昌守敵幾乎全部被殲滅,起義部隊占領了南昌。
當天9時,在南昌召開了有起義領導人和各省市及海外華僑代表共40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選舉宋慶齡、何香凝、鄧演達等25人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譚平山任主席。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番號,由賀龍任代理總指揮、葉挺任代理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
南昌起義以後,汪精衛命令張發奎、朱培德向南昌進攻,起義前委會按原計劃向南挺進。8月3~5日,起義部隊先後撤離南昌。
9月下旬,起義部隊在廣州潮汕地區遭強敵圍攻,起義宣告失敗。保留下來的起義部隊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等率領下,轉戰到湖南南部,另一部分轉入了海陸豐地區繼續鬥爭。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1927年南昌起義以後,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湖北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八七會議以後,黨在各地組織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並於9月9日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並組成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共五千餘人。在起義部隊攻打中心城市受挫以後,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毅然決定改變原定部署,決定到敵人控製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點。在隨後的進軍途中,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黨的支部建在了連隊。
10月上旬,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從此開辟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在毛澤東率部的接應下,兩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這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對紅軍和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1928
蔣介石徐州誓師北伐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4月9日,下達總攻擊令,第一、第二、第三集團軍,分別沿津浦、京漢、正太鐵路向奉軍發起進攻。當時,奉係軍閥的安國軍共有7個方麵軍團,分別以孫傳芳、張宗昌、張學良、楊宇霆、張作相、吳俊升、褚玉璞為軍團總司令。
5月1日,北伐軍第一集團軍占領了濟南。日本為了阻止北伐軍的繼續前進,在5月3日出兵濟南進行幹涉,製造了“濟南慘案”。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了妥協的方針,命令北伐部隊撤出濟南,繞道北進。5月下旬,李宗仁率第四集團軍沿京漢線北上。
5月28日,各集團軍開始全線進攻,相繼攻占了邯鄲、石家莊、保定、德州、大同、張家口等地,直逼京津地區。5月30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命令部隊撤離京津地區,向灤河方向退卻,他本人則決定出關。
6月2日,張作霖發表出關通電。3日淩晨,張作霖乘專列離開北京向奉天(沈陽)進發。4日清晨,當專列行至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預謀炸死。同日,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閻即呈請委任張蔭梧為北京警備司令、傅作義為天津警備司令。6月8日,第三集團軍商震部開進北京城。6月12日,傅作義接收天津。6月15日,國民政府發表《對外宣言》,宣稱“統一告成”,要求與各國遵正當手續另訂新約。
6月27日,張學良返回奉天。7月1日,張學良通電停止戰爭,並開始與南京國民政府代表洽談合作事宜。7月6日,蔣介石及參加北伐的主要將領在北平香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的祭告典禮。
井岡山勝利會師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由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上了井岡山,並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2月新城戰鬥勝利以後,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形成。此時,毛澤東派何長工到湘南、粵北等地去尋找朱德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南昌起義失敗以後,朱德、陳毅在江西、福建、廣東邊境堅持鬥爭,聽說毛澤東已經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便派毛澤潭前去聯係。幾經周折,兩支革命武裝終於取得了聯係。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分隊伍,來到了湘南地區。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組織領導和配合下,發動了湘南武裝起義。3月,在永興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3月底,由於湘、桂、粵軍的三路“協剿”,起義隊伍難以在湘南立足。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下一部分武裝隊伍繼續堅持鬥爭以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
3月下旬,毛澤東率部隊在汝城一帶擊潰了尾追湘南起義的敵軍,4月在酃縣的十都與朱德見麵。
在毛澤東率部的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領的由南昌起義部隊餘部和湘南農軍組成的工農革命軍部隊於4月中旬抵達江西省寧岡縣的碧市,與毛澤東統率的井岡山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井岡山會師。
根據中共湘南特委的決定,兩軍會師以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為政治部主任。開始編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旋即取消師部,改為6個團由軍部直接領導。接著在寧岡召開了中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第四軍軍委,毛澤東任書記。
5月4日,舉行會師大會,正式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建立,後來又改稱為紅軍第四軍。
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與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這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史上僅有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學說的進一步發展。
皇姑屯事件
奉係軍閥從北京撤退以後,張作霖在中國的控製力與影響力大為下降,而且,由於張作霖對於日本先前提出的無理要求給予了回絕,這讓日本帝國主義決心除掉這個幾乎已經窮途末路的軍閥頭子,以另外扶持新的、有實力的親日人物。
就在張作霖決定乘專列回沈陽的時候,日軍偵知了這一情報,並決定通過炸掉張作霖專列的方式,來除掉他。日軍首選炸車的地點為巨流河鐵橋,但因為奉軍沿途的警備十分嚴密,最後隻好選定了由日軍控製的南滿鐵路與京奉鐵路交叉處的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橋製造炸車案。
1928年6月4日淩晨5時23分,張作霖乘坐的慈禧花車正要通過三洞橋時,東宮鐵男按動了電鈕,“轟”的一聲巨響,於是張作霖的火車頂棚被炸得粉碎,三個花崗石罩麵橋墩也炸壞了兩個。黑龍江省督軍吳俊升被炸身亡;奉係軍閥首腦、北京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被炸斷左肱骨,頭破血流,回到大帥府不久就斃命了。除張、吳兩人被炸死外,還有18人被炸死,53人被炸傷,死傷達73人。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皇姑屯炸車案”,又稱“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軍國主義好戰分子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也是日本侵略者蓄謀已久的“大陸政策”的“最高國策”。日本軍國主義就是從皇姑屯炸車案開始,並由此揭開了1931年日本侵華戰爭的序幕。
孫殿英率部東陵盜寶
東陵地處河北薊縣、遵化一帶,總地名馬蘭峪,有帝陵、後妃陵14處。這些陵寢不僅外殿修飾極其華貴,地宮內寶藏也不計其數。皇陵修築得十分堅固。外有5尺厚牆,內有3道玉石或鐵質包金門,墓門後還有巨大石球頂住,非人力能夠開啟。
1928年6月,孫殿英以剿匪為名,派譚溫江率隊伍在各陵安營紮寨,聲稱孫部要在此搞軍事演習,並增崗加哨,嚴加防範,暗中卻責成工兵營長顓孫子瑜連夜行動。於是,工兵營晝伏夜出,拚命挖掘,先後挖開了乾隆及慈禧陵的墓道,炸開了墓門。顓孫子瑜親帶工兵在孫殿英親信的嚴密監視下,進入停放靈柩的寢宮。先將陳列物品搬取一空,又將靈柩劈開,將棺內放置的和屍體上所穿戴的珍寶盡數收羅。再將屍身拖出棺外,把棺槨移開,把屍身下所墊珍寶與棺下“風水穴”中的寶物全部取出。
寶物盜出後,孫殿英親自檢巡一遍,擇其上品裝了滿滿5大箱帶回司令部。被盜後的陵寢則是一片狼藉,棺木被弄的橫七豎八,破衣爛衫到處都是,屍身也被扔在角落裏。
這就是震驚世人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的大致過程。
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
1928年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遠到湘鄂贛邊界地區恢複湘鄂贛邊區特委,並同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的黨組織取得了聯係,準備必要時舉行武裝起義。7月中旬,敵人發現獨立第五師第三團營長黃公略是共產黨員,便下令立即實行逮捕。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人領導的第一團、第三團第三營和隨營學校於22日在平江起義。
平江起義以後,部隊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長為彭德懷,黨代表是滕代遠。隨後,紅軍轉戰於平江、修水、銅鼓、萬載之間,給了敵人一定的打擊。但是,由於在部分地區作戰失利,部隊被迫縮編為5個大隊。
這時,湘鄂贛三省敵人舉行“會剿”,紅五軍在突出敵人包圍之後,根據湖南省委關於應同井岡山紅四軍取得聯絡的精神,由黃公略率領第二縱隊留在湘鄂贛邊堅持戰鬥,而主力700餘人則由彭德懷、滕代遠率領,於12月10日到達井岡山,同紅四軍會師。
張學良宣布東三省易幟
1928年4月,蔣介石複職以後,進行了第二次北伐。6月,北伐軍進入了北京城。張作霖離京返奉,後來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在皇姑屯,這標誌著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結束。但是,東三省仍然是奉係軍閥的地盤,仍然懸掛著北洋政府時代的五色國旗,因而統一全中國的任務尚未全部完成。
7月15日,北伐軍打響了灤河之戰。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率領各路軍隊直逼灤河東岸,與直魯軍隊對峙。奉軍第四方麵軍軍團長張學良,自6月4日其父張作霖死後,便微服離京返奉,在灤河收束奉軍,旋即返回了沈陽,就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1日,通電宣布與南京停止軍事行動,絕不妨礙統一。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皇姑屯事件,企圖建立“滿蒙新國”的陰謀未能得逞,所以轉而迫使張學良就範。6月25日至7月19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三次訓令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警告張學良,不得與南京國民政府妥協。
8月4日,日本特使林權助到沈陽,以參加張作霖葬禮為名,阻撓東北易幟。他帶來了田中義一的信,信中強烈反對東三省同關內統一,要求張學良實行“東北自治”。9日,林權助再度威脅張學良,如果東三省率行易幟,日本將采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當即申明自己是中國人,要以中國人自己的立場為出發點,以東三省的民意為定,堅決頂住了日本的壓力。
1928年12月29日,東北保安總司令張學良正式通電宣布: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上午7時,張學良在東北將原北京政府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改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行動。31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至此,全國在形式上實現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