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梁啟超北平病逝
梁啟超,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1890年拜康有為為師,一起倡導變法維新。1895年赴京會試,與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8月,參加強學會。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譯西書,宣傳維新變法理論。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專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梁啟超逃亡日本,編輯《清議報》、《新民叢報》,主張改良保皇。辛亥革命後,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
1916年策動自己的學生蔡鍔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後來,又與段祺瑞合作,出任其財政總長。“五四”時期提倡民主與科學,倡導“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開白話文風氣之先。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作編有《飲冰室合集》。
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為尿血症而被送到了協和醫院。其實,他已是得病多年,家人早就勸其就醫,但他總嫌費事,但在入院前一天,忽然懷疑自己得的是癌症,終於同意讓醫生給檢查一下。經過X光的透視,醫生發現他的右腎中有一黑點,診斷為瘤。隨後,主治醫生對他的右腎進行了完全切除手術,但是,梁啟超的尿中依然帶血,而且依然檢查不出病源所在。此後,梁啟超於4月12日出院。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再次住進協和醫院,最後在該院病逝,終年56歲。哀訊傳出以後,當時的政壇和學界都深感痛惜。各界人士在北京廣惠寺和上海靜安寺分別為他舉行了追悼會。
蔣桂戰爭爆發
經過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集團軍都得到了很大的擴充,到1928年年底的時候,全國對抗軍閥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250萬人。這時,蔣介石以北伐已經結束,需要裁減軍隊以減輕財政負擔為由,提出了編遣方案,但其用意卻是為了要削弱別人來壯大自己的隊伍,因而遭到了普遍的反對。
於是,蔣介石便采取逐個削弱的辦法,首先以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作為下手的首要目標。其實,早在1927年8月,北伐軍打到長沙的時侯,蔣介石曾主動提出要與李宗仁拜把子,蔣為兄,李為弟,“同心一德,生死係之”。但是,時間剛剛過了一年半,蔣介石就要對盟弟李宗仁下手了。1929年年初,蔣介石在湖南培植親信,意欲奪取桂係所控製的湖南地盤,桂係發覺後,便立即向湖南增派軍隊,雙方矛盾開始尖銳化。
1929年3月26日,蔣介石指責桂係威脅中央,下令討伐,親率3個軍直指武漢。4月1日,何鍵通電擁蔣,脫離了桂係。2日,桂係將領李明瑞、楊騰輝被蔣介石暗地收買,並於前線倒戈,桂軍遂於3日晚放棄武漢,敗逃鄂西。5日,蔣介石命張發奎、朱紹良、夏鬥寅率部追擊桂軍,同時又派人招撫桂軍主力將領胡宗鐸、陶鈞、夏威,21日,胡、陶、夏同時通電下野出洋,部隊聽候改編,至此,桂係主力全部瓦解。
5月5日,李宗仁在梧州通電組織“護黨救國軍”討蔣,由白崇禧、黃紹閎率軍分兩路進攻廣州。5月15日,何鍵的軍隊攻克桂林,很快又以主力協同粵軍夾擊梧州。6月2日,粵、湘軍聯合攻陷梧州。12日,蔣介石命李明瑞、楊騰輝兩師南下援粵圍攻桂軍,白崇禧、黃紹閎率軍力戰,屢遭敗績。24日,白、黃敗逃越南。
6月,李宗仁通電下野,與白崇禧先後逃往香港,潛回廣西,以圖東山再起。於是,蔣桂戰爭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而告結束。
粵桂戰爭爆發
1929年,蔣桂戰爭開始以後不久,蔣介石便命令何鍵的部隊由湘入桂,陳濟棠由廣東的肇慶,龍雲由廣西南部,三路合擊桂係。針對這一部署,桂係決定對湖南采取守勢,全力進攻親蔣的廣東實力派陳濟棠部。
1929年11月,李宗仁、黃紹閎、白崇禧重掌廣西軍政。此後,歡迎駐鄂西的張發奎部粵軍開來廣西,合編為“護黨救國軍”,並向廣東發起了進攻,爆發了第二次桂粵戰爭。12月上中旬,桂、張軍與陳濟棠粵軍、朱紹良部蔣軍在花縣大戰失利,退回廣西。粵軍乘勝追擊,攻占了梧州。
1930年1月,粵軍及朱紹良部蔣軍在桂北、桂東南與桂、張軍混戰,互有勝負,但北流一役,粵軍重創桂、張軍。5月,桂、張軍參與中原大戰,由桂東南向桂北、湘南移動。
5月5日,李宗仁通電組織護黨救國軍,自任總司令,所部分兵兩路,分別由黃紹閎、白崇禧指揮,合擊廣州。5月18日,桂軍強渡北江,擊敗粵軍。22日,兩路桂軍在白泥與粵軍激戰,戰敗後退回廣西。6月底7月初,桂、粵兩軍又在衡陽大戰,桂、張軍再度遭到粵軍的重創,逃回了廣西。
此後,桂軍和粵軍繼續在廣西境內混戰,戰爭斷斷續續地進行著。直到1931年的5月,陳濟棠與桂係結盟反蔣以後,粵軍撤離廣西,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但是,粵桂戰爭的結果卻使桂係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力量大為受損,形成了有利於蔣介石對付馮玉祥、閻錫山的局麵。
廣西百色起義
1929年,當時年僅25歲的鄧小平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來到廣西百色,以非凡的信心與勇氣,力排當時“左傾”思想與路線的幹擾,毅然地作出了與俞作柏、李明瑞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決策。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就全麵恢複和發展了廣西的黨組織。
不僅如此,工農群眾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而且,共產黨在桂係軍隊中也掌握了約4000多人的隊伍,還委派了9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到左、右江9個縣擔任縣長,廣西革命的形勢也迅猛發展起來了。
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雷經天、韋拔群在廣西百色舉行起義,成立了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開始了廣西西部的工農武裝割據。其後不久,又取得了龍州起義的偉大勝利,創立了全國矚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北平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洞中,發現沉埋了幾十萬年的中國猿人的頭蓋骨化石,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人,爪哇的“直立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係統挖掘周口店龍骨山的工作是從1927年春開始的。這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資助的合作項目,由中外科學家共同參加,中國地質學奠基者之一的丁文江擔任了該項目的名譽主持人,實際事務則是由以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和著名的加拿大人類學家、北平協和醫院解剖科主任步達生為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機構商定,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共同負責周口店的發掘工作,1927年的發掘可以說是旗開得勝。除獲得500箱化石材料外,還發現了一顆保存極好的人類下臼齒。步達生對這顆牙齒進行了仔細研究,並根據它的性質和在地理分布上的意義,定名為“北京中國猿人”。又根據美國學者葛利普的提議,起了個俗名叫“北京人”。此後,二名就一並使用和流行。
1928年,從德國學成歸來的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接替了李捷的工作。與楊鍾健一起來的還有年僅24歲、剛從北京大學地質係畢業的裴文中。次年的12月2日下午,斐文中在周口店第1地點發現了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以後又繼續進行挖掘整理,共發現了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蓋骨五具,頭部殘片21塊,比較完整和殘破的下頜骨12件,牙齒100餘顆,殘破的上、下肢骨12件。
28日,裴文中所在的工作單位北平地質調查所舉行學術會議,發布了“北京人”頭蓋骨被發現的消息,並宣告了發掘經過及專家們的研究結果。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樣本,都因日本侵華戰爭的戰亂而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1930
中國自由大同盟成立
1930年2月12日,魯迅、柔石、鬱達夫、田漢、夏衍、馮雪峰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簡稱“自由大同盟”。
中國自由大同盟成立宣言號召要爭取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反對國民政府統治,指出“不自由,毋寧死”,並出版了機關刊物《自由運動》。南京、漢口、天津等地相繼設立了50多個分會,還吸收了許多學校、文藝團體和工人組織參加。6月,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建立全國總同盟。該組織是中共領導的外圍革命群眾團體,自成立之日起,就遭到國民政府的壓製。
1931年2月,大同盟的主席龍大道在上海龍華犧牲以後,大同盟遂自行解散。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
自從創造社被查封,以及太陽社、引擎社等文學團體自動解散以後,醞釀了很久的左翼作家聯盟的組織成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1930年3月2日下午2時,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竇安樂路中華藝術大學的教室裏舉行了成立大會。到會的有馮乃超、華漢、潘漢年、洪靈菲、錢杏、魯迅、畫室、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鬱達夫等50餘人。同時,推定魯迅、沈端先、錢杏三人為主席團成員,大會上還通過了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
大會確定了文學運動的目的在於追求新興階級的解放,以及反對一切對我們的運動的壓迫的組織行動總綱領。同時還決定了主要的工作方針是吸收國外新興文學的經驗,以及擴大我們的運動,要建立種種研究組織;幫助新作家之文學的訓練,及提拔工農作家;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及批評理論;出版機關雜誌及叢書、小叢書等;從事產生新興階級文學作品等內容。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以後,組織和團結了一大批的進步作家與文藝青年,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使文藝開始轉向了大眾化,同時還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有力地推動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向前發展。
鄂豫皖紅色根據地建立
1927年11月,潘忠汝、吳光潔、戴克敏等人領導了湖北黃安、麻城地區的農民起義,並由此開辟了鄂豫邊根據地。
1929年5月,徐子清、肖方、周維炯、徐其虛等人領導了河南商城南部地區的農民、士兵起義,開辟了豫東南根據地。
同年11月,舒傳賢、周狷之、餘道江等人領導了安徽六安、霍山農民、士兵起義,開辟了皖西根據地。他們各自建立了一個師的紅軍。
1930年4月,成立了中共鄂豫皖邊特委,郭述申任書記。同時還成立了工農紅軍第一軍,許繼慎任軍長,曹大駿任政委兼前委書記。6月,成立了鄂豫皖蘇維埃政府,甘元景為主席,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至此正式形成了。
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大別山地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全盛時期包括有20餘個縣的地區,擁有達350萬的人口,紅軍也達到4.5萬餘人。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從1930年10月開始,蔣介石先後調集了11個師和3個旅的兵力及三個航空大隊,共10萬人的兵力,分布於樟樹、撫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閩贛邊地區,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準備向中央根據地的紅1方麵軍發動第一次“圍剿”。
這時,紅1方麵軍有兩個軍團,共約4萬人,部署於靖江至分宜的沅水兩岸地區,以備戰姿態進行群眾工作和籌款。在麵臨敵人的大規模“圍剿”的情況下,方麵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於10月在新喻縣羅坊舉行聯席會議,確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11月1日,紅1方麵軍總部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隨即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反“圍剿”的準備。
根據方麵軍總部的決定,11月上旬,紅軍主力從沅水兩岸地區轉移到贛江以東,以備戰姿態開展工作。同時,還在根據地內進一步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按照“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方針,分配調整土地,加強赤衛隊、少先隊等群眾武裝的訓練,實行堅壁清野,肅清反革命分子,籌措給養物資,充分發揮根據地黨政軍民的整體力量,造成取得反“圍剿”勝利的良好條件。
11月5日,敵人首先向沅水流域推進,撲了個空以後,又繼續向贛江東岸方向逼近。紅1方麵軍除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迷惑敵人,誘敵就我範圍外,主力實行“求心退卻”,於11月26日全部退到了東固、南壟、龍岡地區。12月1日,又秘密轉移到了黃陂、小布、安福圩地區,進行作戰準備。
12月16日,各路敵軍開始向根據地的中心地區進攻,到28日,先後進占了萬安、泰和、東固、源頭、廣昌、建寧一線,東西相距800裏。在紅軍集結地域周圍的敵軍有5個師的兵力,但由於他們深入到了根據地裏邊,戰線拉的過長,兵力非常分散,又不斷遭到紅軍和赤衛軍,以及少先隊的襲擾,士氣沮喪,饑餓疲憊等弱點都暴露了出來,給紅軍的反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和有利的態勢。
紅1方麵軍總部,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首先實行中間突破戰術,先打第50師或第18師,打開敵人陣線的一個缺口,以便各個擊破,粉碎敵人的“圍剿”。由於第50師不脫離居高臨下的陣地,紅軍兩度由小布向北開進,又兩度忍耐撤回。12月29日,敵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急於尋紅軍主力決戰。紅軍決定利用該地區的有利地形,與敵人孤軍冒進的特點來打擊敵人,於是,紅軍主力秘密西進,埋伏在龍岡附近的山中。
次日,當敵張輝瓚率其師部及兩個旅,由龍岡進至小布附近時,馬上遭到了紅軍的猛烈攻擊,包括張輝瓚在內的九千餘人全部被殲滅。
張輝瓚師被殲滅以後,在源頭的譚源師倉皇東撤。紅軍乘敵陣勢混亂,揮戈東向,星夜向東韶急進。1931年1月3日,當譚源師退到東韶的時候,就遭到了紅軍的突襲,被殲半數,俘虜達3000多人,剩餘殘敵向南豐方向逃去。其他敵軍見狀,也連忙倉皇撤退,於是敵人的第一次“圍剿”便被粉碎了。
“圍剿”的敵人撤退以後,紅1方麵軍乘勝轉入了進攻。至3月中旬,在永豐、樂安、南豐、廣昌、寧都等縣境內,消滅了一些地主武裝,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為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圍剿”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