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老子倒台兒子慘·最後的遺言(2)(2 / 2)

嘉靖皇帝駕崩後,一天太子也沒當過的裕王朱載垕繼承了皇位,即隆慶皇帝穆宗。內閣成員是徐階、李春芳、高拱、郭樸、陳以勤、張居正。徐階全麵推翻嘉靖皇帝的國策和嚴嵩的許多條條框框,大肆清除“嚴黨”,誣陷嚴嵩,連已故的陸炳也不放過。高拱等人看不過眼,就勸阻。徐階不但不聽,還故伎重演,又指揮一批言官彈劾他們,妄圖達到自己獨攬朝政的目的,氣得高拱當麵指著徐階說:“我最近總是睡不著覺,很多次拔劍而起,想宰了你這個小人。當年先帝在世的時候,您寫青詞諂媚,現在先帝駕崩,你就對其全麵背叛。眼下又糾結一些言官來彈劾我們,究竟是何道理?”

嚴氏父子倒台,王世貞匆匆還朝,對嚴氏父子口誅筆伐,成了深刻揭露嚴氏父子滔天罪行的風雲人物。徐階對他說:“我從政治上把嚴氏父子搞臭,你用文化手段讓嚴氏父子永遠不得翻身。”

王世貞跟嚴世蕃有殺父之仇,尤其讓他難以容忍的是嚴世蕃從中搗鬼,竟給他父親安了個通敵賣國的罪名。所以,隻要是能向嚴氏父子討還血債的事情,他都願意不遺餘力地去幹。

徐階想給沈煉和楊繼盛立個忠烈祠,這樣能從根本上形成影響,達到搞臭嚴嵩的目的,但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首先說沈煉,他不過是一個八品錦衣衛經曆,甚至還不如一個鄉官。明朝慣例,四品以上的大臣才有資格向皇帝上奏章,而且要求奏章的內容跟自己的本職相關。一、沈煉不是四品大員。如果一個鄉官都要向皇上奏,朝廷那還得了!二、他參奏嚴嵩是無稽之談,空穴來風,也不是本職。三、白蓮教就是以詆毀大臣為手段來煽動老百姓鬧事的。站在朝廷的角度上,沈煉如此詆毀當朝首輔,應該人人得而誅之,給沈煉立忠烈祠,隻會起反作用。至於楊繼盛,他雖然是四品銜,但參奏嚴嵩也不是他的本職。嘉靖皇帝所以要在金鑾殿上將他打殘,也有警戒大家要忠於職守,不要越權越職相互鉤心鬥角的意思,給他立忠烈祠,是否合適?

徐階一心想把嚴嵩批倒批臭,為自己留後手,但確實又找不到更好的人物來詆毀嚴嵩。見眾怒難犯,就折中處理,立了一個,取消了一個。他以民眾強烈要求的名義,上奏穆宗:保定府是楊繼盛的故鄉,本地官吏和百姓請為楊繼盛立祠,以做永久的紀念,請求批準。隆慶皇帝對嚴嵩生前不建議立自己為太子,因擔心景王被立為太子,擔驚受怕了那麼多年,對嚴嵩深恨不已,見了徐階的奏章立即照準,並定名為“旌忠”祠,追贈楊繼盛為太常少卿。

沈煉歪打正著。徐階要把嚴嵩批倒批臭,凡是跟嚴嵩有矛盾的人都受益匪淺。隆慶初沈煉被詔贈光祿少卿,天啟初又追諡忠湣。

為了配合全國的“批嚴運動”,搞臭嚴氏父子,王世貞寫了許多詆毀嚴氏父子的文藝作品,許多市儈文人為了趨炎附勢,也胡編亂造,甚至將嚴嵩的年齡、官職、籍貫都弄模糊了。總之嚴嵩被越抹越黑,終於成了奸臣。

徐階從政治、文化上把嚴嵩搞臭了還不算,又調王世貞負責編纂《明史》。因為嘉靖皇帝化裝成囚犯搶奪帝位的事情總是不太光彩,既為了迎合隆慶皇帝,也為了達到嚴嵩不被後人翻案的目的,王世貞便寫成是朱厚熜堂而皇之從官道上進京的,也沒有任何人同他爭什麼帝位。“大禮儀之爭”隻記錄了嘉靖皇帝還原自己身世的輝煌勝利,對遷陵失敗的事情絕口不提。嚴嵩保著嘉靖皇帝進京搶帝位、嘉靖皇帝跟張太後的龍鳳鬥,何人監修顯陵,為什麼顯陵要修在安陸府,修顯陵對穩定國家起到了什麼作用?等等,這些事情不但在《明史》裏找不到,就是在他詆毀嚴嵩的《嘉靖以來首輔——嚴嵩傳》裏也找不到。

值得慶幸的是,曆史是由人民群眾譜寫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也會在人民群眾中世世代代地往下傳講。與嘉靖皇帝進京搶帝位同一天誕生的“肉紅薯”在嘉靖皇帝嗣繼皇位後被賜名“蟠龍菜”,成了安陸府的一種特產。數百年後,它被注冊,成了地方名優產品。它和“先到為君,後到為臣”的民諺、世界文化遺產顯陵一起,永遠向世人講述著當年那個驚心動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