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第二百五十二章 電池之憂(1 / 3)

於曉磊將眼前的視頻看了五六次。

作為一名部委裏的處長,他對國際國內重卡的發展態勢算得上是最了解的人。

他打開電腦裏的一份文件,那是華夏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呈報的一份報告。

報告說:“國際重型車總體上處於飽和狀態,且產能處於飽和狀態,90%以上用於舊車更新。

華夏正在成為全球重型車行業唯一的也是最耀眼的亮點。”

報告估計:“1999年,國內中型車銷售量有望達到5萬輛,比上年增長30%。

而隨著國內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的迅猛增加,國內重型車市場將出現巨大空間。”

報告還做了一個對比分析,山姆的人口是華夏的六分之一,但是去年重型車的銷售量是6萬輛,華夏的市場應該是六倍以上。報告預計到2005年,華夏重卡需求將達到35萬輛。

於曉磊再次打開視頻,快進到電動機部分。

接下來的解說詞特別強調,應用到這台車上的電池、電機、電控全部是東華自有技術。

這就牛逼了,要知道國內十幾家重卡車企仍舊是拿來主/義,一汽16噸重卡原車使用的是道依茨發動機,東風重卡使用的是康明斯發動機,總成中的變速器、裝向器、駕駛室、單橋、雙橋幾乎全部使用國外技術。

於曉磊還知道,國內引進的這些技術,隻是國外七八十年代的水準,近幾年的新技術、新材料,特別是電子技術的應用,還未向國內車企開放。

現在東華走出的這一步,將有望打破國外技術的封鎖。

不!

東華的創新,有可能推動國內車企走上另一條道路。

今天晚上,於曉磊受邀將與東華重工董事長陳立春、東華重卡業務經理瑪麗、一汽業務經理劉長春、以及趙省和藍市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聚會。

明天,裝備司將聽取有關情況彙報,對後續發展,於曉磊充滿了期待。

......

彙報會如期舉行,並且如預想的那麼成功。

在看完視頻、聽完彙報後,東華年產5000台電動重卡改裝車項目獲得與會領導的充分認可。

項目審批將由藍市具體負責,資質辦理由於曉磊具體推進。

接下來東華重工的重卡改裝車間將加快建設,爭取年底前達產,一汽將配合東華的動作,進一步擴能擴產,雙方共同做好宣傳,推進電動重卡上市。

至於東華提出的在高速服務區等重要交通節點設立衝換電站事宜,由於牽扯麵較寬,會上沒有進行討論,參會的領導責成於曉磊提交一份更詳細的報告後,召集其它部委負責同誌一起研討。

陳立春剛回到藍市不久,就又接到通知,再次赴燕京參加某部門的會議。

兩天後,陳立春風風火火地趕回來,晚餐時興奮地跟大家說:“嘿嘿,我們拿到了一份大單,要給部隊改裝300台電動卡車,東華要露臉了。”

陳立東問:“這麼多?咱們技術沒問題吧,給部隊用可不能出問題。”

李太順說:“放心吧,電機電控肯定沒問題。”

陳立東又問:“底盤用誰的?還是一汽的?”

“陝汽的底盤。”陳立春繼續喜氣洋洋地說:“要閱兵了,這些車將要拉著裝備從廣場上繞一圈。”

陳立東大吃一驚:“這個任務你接了?”

“接了啊。”

“大哥,你膽子真的不小。”陳立東筷子一甩,“已經進4月了,滿打滿算還有5個月時間。而且,估計現在已經進行國慶預演了,哪有時間讓你改裝電車?”

“電車備用,改出來能行就換上。他們現在先用柴油車演練,我們7月份交車,時間上確實緊張,不過陝汽也來人,我們兩家一起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