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製敵(2 / 3)

司馬懿心中暗想:看來司空府、尚書台施政行事,也並不是全憑一個“理”字就能橫行天下啊!他們也還是得掂量著“勢”的分量來縱橫捭闔的。

“司馬君,你可真是一個敢於碰硬、較真的奇人啊!杜傳這麼狡詐,居然都被你一把抓住了他的死穴!不簡單!不簡單呐!”楊俊忽地轉過身來看著他,微眯著雙眼,目光中的意味極深極深,“不過,如今天下大亂、綱紀無存、禮法墮地,哪處郡縣沒有貪官猾吏與豪強大戶的非法之跡?楊某聽說潁川郡裏也頗有些貪瀆之事……你瞧在那裏當過上計掾的陳群,他可是和你差不多大的年紀啊!這個陳群,就愣是‘兩耳不聞窗外聲,一心隻做本分事’,也不去招惹什麼貪官猾吏、豪強大戶,就做個八麵玲瓏的和事佬兒。一兩年下來,他的名氣也混大了,自身家世又好,郡裏麵是一迭連聲地向尚書台舉薦。這不,他就那麼輕輕巧巧、皆大歡喜地升官進了許都!楊某尋思著你司馬仲達和他一樣是儒林名門出身,也定會像他那樣晉升上去——朝廷裏大概也早有清貴榮華之職虛位以待!而你卻選擇了留在這裏以肅貪除奸而立功揚名!這可真讓楊某有些難以理解啊,普通的清流名士好像是做不來這樣的事兒的,你可真是有些與眾不同。”

司馬懿聽了楊俊這番話,卻並沒有馬上回答。他沉默了半晌,才緩聲說道:“本來呢,像陳群這樣優哉遊哉地混個一年半載的資曆,再和左右同僚活絡活絡一下關係,然後順理成章地拔擢而上——小生也不是做不到。是出仕之前,小生便一心抱了個宗旨‘上不負朝廷,中不負所學,下不負百姓’,就那麼硬邦邦地做下來了。現在想起來,還算小生三生有幸,終於遇到了楊先生您這樣一位大清官出手相助,才成全了小生以肅貪除奸而立功揚名的理想……小生在此深深謝過!”

楊俊聽著他這般說來,不由得連連頷首,心底暗想:這司馬懿心思圓融,奉承別人的手段也煞是了得,他若要做陳群那般左右逢源的琉璃球兒,自然也是做得到的,這一點,他倒並沒有亂說。

但見司馬懿麵色一凜:“隻是,在下素來認為,一郡不安,何以安天下?有奸不鋤,何以濟亂世?肅貪除奸,實乃濟世安民、撥亂反正之要務!當今天下鼎沸,固然與先前朝廷輔相無能、宦官亂政、權臣興兵有關,但各地蜂起的黃巾之亂才是禍亂之本!試問黃巾之亂因何釀成?實乃各地貪官猾吏與豪強大戶們狼狽為奸、強占民田、橫行鄉裏、魚肉百姓才將那些無辜庶民逼成了反賊的!倘若天下律正綱立、政清吏廉,四方戰亂之禍又從何而生?所以,小生就是要學曹司空當年任濟南相時的壯舉——剛以鋤奸、仁以撫民、清以倡廉,為摶聚(集聚)天地之正氣而略盡綿薄之力!”

楊俊聽到此處,微一頷首,轉身回到案幾之旁,拿起那疊摁滿了老百姓指印、寫滿了老百姓訴詞的黃草紙,在手掌裏掂了數掂,覺得它們沉甸甸的甚是壓手,心中不禁暗暗思忖:此子年紀雖輕,竟有這等恢宏的誌氣和卓異的才識,又有這等剛毅的手段,而且又體恤民情、如此以民為本,實在是太難得!河內司馬家有此麟兒,實可深羨也!他深深一笑,沉吟了片刻,又向司馬懿問道:“司馬君——如今杜傳等與袁氏兄弟貪穢納賄、竊占官物、欺壓百姓、通敵賣國的種種罪行已被查實,接下來我等又當如何處置呢?”

“楊先生,《管子》曾雲:克敵之道在於‘徑乎其所不知,發乎其所不意。徑乎其所不知,故莫之能禦;發乎其所不意,故莫之能應’。眼下杜傳與袁氏兄弟以為暗施毒計已將小生糾困於移花接木一事之中,又一時摸不清楊先生您的虛實底細,故而尚在觀望遊移狀態之中——這正是我等雷霆出擊將他們一網打盡的絕妙時機!”司馬懿對此顯然已是深思熟慮過,隨口便款款道來,“您可速速調來郡尉梁廣麾下的精兵銳卒乘夜狙擊——梁廣與杜傳素來不和,他手下的郡兵亦有大部分還未被杜傳和袁氏兄弟拉攏過去……隻要此兵一發,杜傳與袁氏兄弟必會束手就擒!”

“唔……杜傳等一幹郡府汙吏自然是要抓的。”楊俊點了點頭,忽又眉頭一皺,有些遲疑地沉吟起來,“袁雄、袁渾兩兄弟也要抓嗎?”

司馬懿見楊俊如此情形,心中暗一轉念,便明白了他心底的顧慮:袁氏兄弟二人其實就是袁紹布在河內的暗探啊!倘若動了他倆,袁紹會不會借此口實而興兵來犯?司馬懿沉吟了一會兒,還是依著自己先前想好的思路,向楊俊緩緩進言道:

“這個問題,小生也忖度許久了。袁雄、袁渾二人是必須要擒住查辦的!倘若我等隻抓杜傳等一幹內奸,不除袁雄、袁渾等一幹外敵,終是為自己將來留下了隱患——袁氏兄弟事後借機蟄伏起來,反倒更是不易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