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寬恕:我愛人人,人人愛我(2)(3 / 3)

能夠培育出高品質的玉米種子就是這個農民具有的獨特“能力”,能夠種出優良的玉米就是他“價值的實現”,當兩者結合到一起的時候,就成了一個互利共贏的完美工藝。對於公益事業來講也是如此,有能力隻是一方麵,缺少價值實現公益事業也無法生存下去。

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信仰的終極目標)同樣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推動力。

李連傑在2007年創辦了他的“壹基金”,通過號召每個人每月捐一塊錢實現公益夢想。在描述他的公益事業時,李連傑這樣說:“這些年我經曆了很多、感受了很多,一路走來像一個奇奇怪怪的人。見過總統、皇後,也見過太多有錢有勢的人,與此同時我也經曆過黑社會,經曆過死裏逃生……坎坎坷坷幾十年,直到今天我說,我願意在我40歲之後的歲月裏,把愛回饋給養育我的社會。”

李連傑向媒體說,在40歲之後,公益事業將成為自己的第二人生計劃。他的第二計劃不但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更吸引了更多有同樣期盼的人,他們迫切希望用另一種方式完善自己的人生。在這其中,周惟彥最為突出,他是壹基金的執行主席,為了實現這樣的人生高度,他放棄了新浪華東區市場經理和柯達中國區經理的職位,在壹基金當一位分文不取的義工。由此,一種新的自我價值實現與公益融合的潮流出現了--它囊括了社會財富的積累,新生代秉持的價值觀念,以及對周圍世界的責任感。但在人們的觀念中,仍舊無法接受企業作為慈善事業的一種載體。首先,商界的凶險增加了慈善事業在發展中的風險;其次,企業的盈利模式與社會公益之間存在著觀念上的對立關係。所以人們認為,企業從事公益事業的考慮會源於兩種可能,要麼是不求回報的回饋,要麼是為了維護政府機關關係的作秀公益。

是否會有第三種可能性,打破這種窘迫的局麵,既可以滿足企業的經營效益,又能緊密結合社會公益的需求?

TheBodyShop公司的發展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它是英國的一家高級化妝品公司,整個品牌的發展始終貫穿公益觀念。在經營者的企業理念中,包含著很多引領社會發展潮流的公益理念,比如,反對動物實驗,支持婦女維權運動,幫助保護熱帶雨林,以及最為出名的“貿易而非救助”的計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貿易機會等等。

他們在幾乎沒有動用任何廣告形式的前提下,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在鋪天蓋地都是商業醜聞的今天,TheBodyShop為企業戰略與社會公益的融合打造了一個最佳的樣本。

但是,我們如何實現企業的價值與社會公益信仰的完美融合呢?聯合利華公司是這樣詮釋的,它在菲律賓的公司每年80%的營業額來自低收入市場,為擴大市場,他們通過協助低收入雜貨店經營的方式,迅速得到了低收入用戶的認可。這樣不僅刺激了低收入用戶以及雜貨店的發展,它本身也節省了大批渠道成本。

同樣的,美國的通用電氣在公益事業上已經做得足夠好,但他們仍舊矢誌不渝地支持捐助教育事業。因為通用電氣需要人才,而公益投入與企業的人才戰略完美地掛鉤,這又形成了企業與社會公益之間的融合點。

在不確定性日益增重的今天,公益與個人、企業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我們所要做的是積極地推動公益與個人、企業之間的長遠發展,而非被動地做出反應--比如強製性或出於某種短暫目的放棄部分財富,以投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大方。

真正的公益信仰要從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實現出發,而非在投機模式和功利的項目運作中尋求展示的舞台。

這無疑是建立長久性的、優秀的企業形象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個人名譽與個人威信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