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殘缺與完美——喬布斯的時光長卷(2 / 2)

絕不讓金錢破壞人生,他相信過多的物質欲望會腐蝕人生的靈魂。他真正的榜樣不是巴菲特、比爾·蓋茨,而是窮光蛋的養父,人生隻力求產品完美;他把多數的精力投注於產品不斷向前邁進,日新月異。他不關心股價,隻在乎作品是否足夠改變世界。

《喬布斯傳》首度透露他自2008年初,癌症已轉移,每日靠注射嗎啡止痛。但同一時間他一一推出iPhone 2、3、4、4S,以及改變世界的iPad。當年喬布斯重回蘋果時,親自撰寫廣告文字,並挑選“向瘋狂人士致敬”的代表人物。其中之一是鮑勃·迪倫,但鮑勃呼喚喬布斯的不僅是20世紀60年代他如歌神的身影,而且還有60年代末期鮑勃重登舞台彈奏電吉他的勇氣。鮑勃頭也不回地上了舞台,帶著“The Band”樂隊,彈起無人熟悉的電吉他,觀眾席噓聲不斷,這不是他們要的“吉他之神”。但鮑勃頭也不回,告訴樂團:“他媽的我們繼續演奏”。喬布斯相信人的一生就是那麼幾頁,他不會向停留腳步的人致敬,隻會向“不斷向前邁進的瘋狂人士致敬。因為隻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這是一個不往後看、不回顧的人,以致他活了僅僅56歲,卻好似改變了半個地球。

喬布斯被他創辦的公司開除了,同時被他自己引進的夥伴背叛了;他不是聖人,不可能沒有憤怒。但即使懷抱怨怒,他熱烈的靈魂又讓他投入皮克斯(Pixar)——人生另一趟意外的旅程。這一場與動畫公司的邂逅,不隻填補了他再回蘋果前12年間的空缺,幫他賺了千億美元;更幫助他創新iPad時,提供絕棒的點子——蘋果應用商店(Appstore)。他設計了一個平台,讓全球看不見、或搖搖欲墜如Pixar般的天才動畫小子們,找到夢想平台,在那裏創業、在那裏與全球競爭創意;而這間接使得iPad與iPhone在同型的平板電腦及智能型手機中,一枝獨秀。

傳記尾聲,喬布斯的人生走到末了;他不再聆聽年少時約翰·列農的音樂,那一首始終伴隨他長大的歌曲《母親》,“母親,你生下我,但我卻從未擁有過你……父親,你離開我,但我卻從未離開你……再見、再見,孩子,不要踏上我的後塵……我走不動,而我試著逃……所以我隻要告訴你,再見、再見。”他被遺忘的孤獨心靈,始終伴隨著他。他曾流浪至印度,刻意學習最清貧的人生;他曾逃至日本以徘句向禪宗大師習道,參悟人生心靈之苦;他與約翰·列農兩個命運相同被遺忘的孩子,先後均加入弗洛伊德原始呐喊派心理治療,喊出他的悲憤,喊出他被遺棄之痛,喊出他人生再度遭受的背叛,也喊出他罹癌之苦。

直到一切走到末了,他無力呐喊,也沒有必要再呐喊。傳記中他向自己23歲時步上他的後塵、遭他遺棄的私生女懺悔,向養育他的父母細數後悔自己不夠體貼的點點滴滴。

他渴望來生,至少他冀望人生熾熱的信念,可以綿延不絕。一天熬過一天,喬布斯不舍每一個消逝的晝夜,愈近人生終曲,他愈惦記養父賜與他的完美精神。他工作至死前最後一天,即使體力早已不支,經常受不住莫名冷得全身發抖。此刻的他終於遺忘了遺棄,記起了殘缺外遺留的完美。

時光漸漸收起,終於一切成了昨日。2011年10月5日,他停止了呼吸;10月24日,他的人生大部分被坦白且詳實地記錄,成為地球上最暢銷的書。喬布斯已死,懷念他的人卻遲遲不肯離開,於是半個地球,每一家書店均大排長龍,世界終於跨越了教派,此刻隻渴望追尋一個傳奇人物生命的軌跡。

在殘缺中,世界與他再次深深擁抱。

在殘缺中,世界因他而更完美。

在殘缺中,他的生命因此超越了同輩所有的人,成了一個21世紀人類不會遺忘的故事。

而這一切,均得從1955年2月24日,某一個孤兒的誕生說起。

201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