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是否逃不過二次衰退?(1 / 2)

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相信,我們將走向二次衰退;最快時間點在2012年。

經由2009年G20大會,各國祭出刺激方案,全球央行一致降息……總計兩年半的奮戰,我們不但尚未走出死陰的經濟衰退幽穀;而且,一切跡象顯示,正有一股每人皆已意識到的拉力,將全球拖向不可避免的二次大衰退。

可悲的是,眾人皆無能為力。

讓我們先複習一堂經濟史的課程,什麼是二次衰退?1929年11月華爾街大崩盤,美國失業率高達25%,德國44%。1933年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上台,當時的他已罹患小兒麻痹症,年方49歲;卻得挽救一場人類史上最可怕的經濟危機。就職當天,他一拐一拐地自己走上舞台,不要旁人扶持。小羅斯福曆史性地發表“新政”措施的演講,通過剛發明的收音機,肢體殘疾的總統,以不屈不撓的聲音,鼓舞精神上已然真正殘疾癱瘓的美國社會。1933年至1937年,小羅斯福第一任四年新政期間,失業率自25%降至14%,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超過9%。小羅斯福的聲望在連任時達到高峰;但共和黨為了搶回政權,發表大選政綱:《美國財政正處於危急之秋》;民主黨內也出現路線分歧。天真的國會以為美國已度過大蕭條,該把市場還給自由經濟;於是自1936年至1937年,美國國會一連串否決了羅斯福的新政策。他們一致認定美國國債及財政支出已攀登天文數字,美國必需緊縮財政並降低預算赤字。除了美聯儲三度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收緊銀根外,國會還發瘋地開征社會保險稅……一連串錯誤的措施使美國失業率不到半年內再激增回19%,華爾街1937年底二度大崩盤,1938年全球一切增長率先停滯,再全麵崩塌。

造成當年二次衰退的理由主因是美國的民粹政治。雖然前四年的新政已使失業率大降,但仍有900萬美國人流浪街頭,他們搭帳篷,領救濟金,四年來天天拿著一隻盆子排隊領食物;900萬人過著形同乞丐的日子。這種情景使美國人喪失、也動搖了他們對“新政”的信心。

於是正統的自由經濟理論又冒出頭來,“平衡預算”成了白宮如雷貫耳的口號。英國著名的經濟學泰鬥凱恩斯在當時已意識到世界將重回危險之路,1936年他出版《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之經典書籍後,他的名字已被白宮蓋上了“激進分子”的印章。凱恩斯一生隻和羅斯福見了一次麵,兩人不歡而散。小羅斯福評價他“不過是個數學家”,凱恩斯則譏諷羅斯福事實上不懂經濟。但凱恩斯不忍心眼睜睜看著世界就這麼犯錯再崩潰,他把重點放在哈佛大學,遊說一批每周從波士頓至白宮參與決策的學者。可惜白宮的態度始終勉強且不情願,當1937年複蘇慢慢上了軌道時,美國集體民意開始回到自己的成見。1936~1937年美國國會為迎合大眾意見,開始大刪預算,緊縮貨幣;果然年尾“平衡預算”做到了。但不幸地,隨之而來年底華爾街即大崩盤。新的蕭條現象如鬼魅般重現舞台,美國的民粹與民主機製,不隻毀掉了好不容易複蘇的經濟,也間接促使大西洋彼岸的希特勒繼侵占維也納後,又於1939年入侵波蘭,二次世界大戰揭開序幕。

1937年的二次衰退,教導我們一堂寶貴的功課。如果民主體製的前提是把國家的政策大權交給大眾,而多數公民並沒有興趣或能力理解深奧且長遠的經濟理論;民主的質量與選舉的出現,往往是解決大蕭條的魔咒。1936年至1937年若非是美國選舉年,白宮政客不會發瘋地轉向迎合“削減赤字”的民粹意見。

無論我們如何篤信民主仍是人類至今最好的治理機製,但我們必須理性且痛苦地承認,當經濟治理碰上了選舉,努力往往會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