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知府一行人,後日就要來了。
夏知府統管整個錦官城府,是裴縣令的頂頭上司,在百姓裏曆來聲望很高。
每年初夏、深秋兩季,他都要全府巡視,看糧食的生長、收獲情況,看堤壩是否堅固、能否預防洪災,看百姓的冬衣是否備齊了,也要考察各縣父母官的能力。
他每到一縣,都不住旅店,卻直接住在縣官的家裏。也不許歌舞演藝、好酒大菜,隻與縣官及隨從,同吃家常之菜、同住縣衙內室。
這裏就有了分野,那些中飽私囊、好做表麵功夫的,往往就在這時候露了怯;但那些一心為民、廉潔奉公的,往往與夏知府酒逢知己。
長久之後,此已成了定例。
而在夏知府的治理下,錦官城百姓日子過得不錯,以前隻有南屏縣情況差些,因為有沈家這種與朝中關係複雜的大家族在,很多事情動不得。
好在,新官裴屹舟上任後,他們兩人聯手,終於把這些惡瘤一一鏟除了。
除了為官為政方麵的佳績,夏知府還有一點,也頗為有名,那便是寵女。他與夫人伉儷情深,膝下卻隻有一獨女,自出生以來,便如珠如寶地捧著,以至於將女兒寵得驕縱無邊。
據說,這位名叫晴嵐的姑娘,九歲玩劍,刺破了仆人的褲-襠,還追著要看人家的屁-股。
十二歲溜出家門,加入丐幫,捧著個破碗,拄著幹樹杈,到處討飯。
十三歲,欲要闖蕩江湖、劫富濟貧,都坐上瞿塘峽的船了,幸好被夏家的侍衛找了回來。
十四歲,讓全錦官城的媒婆缺了牙,再不敢上門說媒。
以至於錦官城百姓皆傳:做夏大人治下百姓,很好;做夏大人女兒,更好;卻萬不可做夏大人的女婿。
曉珠想到這裏,“撲哧”一下笑出了聲,這位夏小姐活得可真是瀟灑恣意!
人便是如此,對未知的東西恐懼最為強烈,但得知真相後,就放鬆多了。
曉珠初聽縣令說,夏知府要來,且還要她協助秦嬤嬤照顧好他們一行人的幾餐飲食時,著實是有些緊張的。
從各處搜集來這些消息後,她已然成竹在胸了。
夏知府一行八人,除了知府本人與副手王通判外,另有六名護衛。其中五名,裴屹舟自然熟稔,唯有一個身量矮小、帶著瓜皮小帽兒的,他多看了兩眼。
大小官吏公幹交接完,午宴安排在正廳。那瓜皮小帽兒似乎早已耐不住性子了,直愣愣就要往前衝,被身旁高他一頭的侍衛拽著。
那廂,午飯曉珠早已準備妥當了。
夏知府、裴縣令、王通判等人一桌,夏晴嵐、薑晨和其他侍衛一桌。
已經上桌的是四個涼菜:粉絲、海帶絲、萵筍絲合拌的涼拌三絲,香腸、豬肝、豬舌、豬耳的臘味合煮,魚腥草拌嫩蠶豆,涼拌木耳。
夏夫人是江南人士,飲食清淡、注重養生,家中擺飯幾乎不吃臘味。夏知府自來又是對夫人說一不二的,但他身為蜀人,久不吃臘味,甚是想念。此時一見,饞蟲大動,先夾了一片香腸。
這香腸八分瘦兩分肥,熏得正好,切得又薄。瘦肉緊實,不柴不鬆,肥肉晶亮,呈透明狀。剛送到嘴邊,便是一股濃鬱的臘味香氣。
夏知府點評道:“這香腸定是用上好的柏枝熏的,才能保存這種香氣。明之啊,今年過年你家若是熏了,可得給我送兩斤來。”
蜀地過年,有親戚朋友之間互贈臘肉、香腸的習俗。你送我一方臘肉,我送你一節香腸,送來送去,也算不得什麼貴禮,不過是嚐嚐對方家的味道,保持著聯係。
京城侯府,從來是互相送人參、鹿茸等珍貴補品的,未聽得誰送臘味。裴屹舟愣了一下,幸而想起曉珠之前提過幾句,當下應了。
說話之間,又上了蒜苗回鍋、辣子雞丁、青椒肉絲、清炒鳳尾,三葷一素四個炒菜。
葷菜皆是重口味的經典川菜,尤其是蒜苗回鍋,肉片半肥半瘦,切得紙片兒一般薄,裹了醬油和豆豉,與蒜苗一起送入口中,又香又油,又鹹又辣。
夏知府其心甚悅,與裴屹舟等人討論著公務,便吃完了一碗白米飯。
炒菜之後,是燉蒸菜,同樣是四個:香菇燉雞、海帶豬蹄、蒸酥肉、蒸糯米。
其餘的倒也罷了,蒸酥肉與蒸糯米,卻值得說道。這是蜀地吃席中的兩道必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