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春天,玉蘭、石臼手裏有了點積蓄,就甩掉了賣水餃的三輪車,臨街租了一座上下兩層、一層三間的小樓,開起了餃子店。租房子的事是托芮主任辦的,自己找怕上當。一樓是餐廳,二樓是雅間,算起來可容納三四十個人吃飯。門臉上方掛著一塊招牌,上邊寫著“玉蘭餃子王”五個金色大字,看上去格外搶眼,而且充滿霸氣。

門口貼了張招工廣告,幾天之內就有十幾個人前來應聘。玉蘭按照自己定的標準選了四個人,其中男職工新春和女職工紫婉是去年畢業的大學生;另外兩個,男的叫鍋巴,女的叫雪梨,以前都上過高中。四個人年齡都差不多,二十歲上下,全是外地人。經過短暫培訓,他們上崗了。

開專業店不同於原來蹬三輪車,現在顧客多了,而且不少人都是有身份、見過世麵、吃過****的人物,凡到這裏來的,都想吃個稀罕,口頭挑剔得很。為了創出“玉蘭餃子王”的牌子,滿足顧客們不同的口味,不甘平庸的玉蘭就潛心研究起包餃子的工藝了。俗話說,吃麵吃鹵,吃餃子吃餡。想要讓人吃出風味,吃出特色,調餡上必須獨樹一幟。什麼肉搭配什麼菜,哪種餡用哪種作料,以及用什麼樣的麵作皮,這裏頭的講究可大了。每研究出一個新產品,她都要反複多次地配餡、品嚐、修改料譜,覺得滿意了才端上桌。然後聽聽顧客怎麼說,再作進一步改進。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出兩個月,玉蘭就一連搞出了十幾個新品種,主打清淡、養生、保健三大特色品牌,突出人性化需求,讓南方人和北方人、年輕人和老年人、健康人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都能各取所需。光麵劑就有好幾種,既有傳統的小麥精粉,又有全麥麵、燕麥麵、蓧麥麵、糯米麵、玉米栗子麵、芋頭麵、紅薯麵、蕎麥麵等等。來的客人有單吃一樣的,可以看著食譜自己選;有的各個品種都想嚐一嚐,就上餃子宴,五顏六色地擺上一桌子,熱騰騰香噴噴的,誰看了都流口水。應客人的要求,店裏新增加了涼菜和酒水。特別是一些北方人,進門就要酒,還振振有詞地說:“吃餃子就酒,越吃越有;光吃餃子不喝酒,白來世上走一走。”玉蘭聽了不禁覺得好笑。

一天,玉蘭接了一個訂餐電話,說是有位姓黃的副市長中午要來吃飯。接完電話後她就忙著準備,心想小店剛開業能把市長招引來,這可是個送上門的吉兆。客人還沒來,她就慌著站在門口迎候;客人剛坐下,她就跑前跑後親自搞服務。吃飯時少不了相互交流,玉蘭是有問必答,當著領導的麵竭力吹噓自己的小店。黃市長見她人長得白淨,而且精明利索能說會道,話就越說越來精神。於是叫玉蘭不要忙了,坐在身邊陪他喝上幾盅。玉蘭也不客氣,坐下就先敬酒,邊敬邊誇市長體恤民情,說市長能來自己的小店她感到萬分榮幸。又說荷陽發展得如何快,老百姓對他怎麼擁護,好比古代河丘縣縣令季光,受人尊重。黃市長驚詫道:“你也知道季光?”玉蘭說她去過雙井居委會,親眼看過古井古碑,還聽了芮主任的講解。黃市長炫耀說:“季光可是荷陽曆史上有名的清官,那塊古碑刻記,已入選中學教材,連孩子們都知道季光的。”又問:“你認識芮主任?”玉蘭說:“認識。”黃市長就誇芮迪華,說她是全市最優秀的居委會主任,尤其對農民工特別熱心,叫玉蘭有事找她。兩個人邊說邊喝,不一會兒工夫,玉蘭就把黃市長的臉給澆紅了。

時隔不久,玉蘭作為先進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市裏召開的外地打工人員表彰大會。她平生第一次登上領獎台,在大庭廣眾之下恭敬地從黃市長的手裏接過授予她的錦旗。黃市長用力攥住她的手,笑容可掬地鼓勵說:“祝賀你玉蘭同誌,希望再接再厲。”然後又放低聲音說:“你包的餃子可真好吃,改天我再去品嚐。”玉蘭受寵若驚,腦子裏幾乎是一片空白,隻僵硬地重複著一句話:“謝謝,謝謝領導關懷!”回到座位上,她反複瞧著錦旗上麵的字:“羅玉蘭創業模範,餃子王名不虛傳。”落款是:“荷陽市人民**。”激動得心翻上倒下。

回到店裏,玉蘭和石臼一起,分享著這突如其來的幸運,心裏樂得像開了花。石臼推測說:“這次得獎,肯定是承蒙黃市長的關照,不是他欽點,咱也得不到這麼高的榮譽。”玉蘭說:“也有可能是芮主任推薦的,她畢竟比黃市長更了解咱們。”石臼看著錦旗上的字讚不絕口,說不僅字寫得好,寓意也好。有了它,簡直比做幾次廣告效果都好。說著他跑到餐廳,要往一進門正對著的牆上掛錦旗,想以此擴大小店的影響,招攬更多的顧客。玉蘭誇他這個想法好,就幫他一起掛。錦旗掛好了,倆人對著牆盯著上麵的兩行字,感覺自己的小店立刻就蓬蓽生輝了。

玉蘭語重心長地對石臼說:“領導表彰咱們有雙重含義,一是要我們經好商,二是要我們做好人。做好人就是謹守商業道德,凡事都要對得起荷陽的老百姓,不能做虧心事。”

石臼半是誇讚半是戲謔地說:“我的老婆就是不簡單,剛受了表彰,就滔滔不絕地講起道德言起政治來了。好,以後我這個副經理專聽你這個正經理的,你說往東,我不敢往西;你說打狗,我不敢攆雞,保證服服帖帖聽你指揮。”

玉蘭把臉一鐵,嗔怪說:“少嘻哈!我是給你說正經的。”

榮譽代表著小店的信義,自受到市裏表彰,小店的生意果然比先前更加興旺了,回頭客和慕名而來的新客天天爆滿,樓上樓下幾乎要盛不下了。越是這樣,玉蘭要求越嚴,每天上班前都開會訓話,要大家摒棄“蘿卜快了不洗泥”的舊習,好好服務,確保質量。

可是怕啥就來啥。一天中午,有一位在店裏就餐的小夥子,被餃子裏的沙粒硌著了牙,疼得又叫又罵。玉蘭趕緊上前給好話,說:“對不起,對不起,再給您換盤新煮的,餃子錢就不收了。”那人得理不饒人,說牙被硌掉了半個,要玉蘭賠付補牙費。牙是不是硌掉半個,玉蘭也不好驗證,不過圖個破財免災,就賠了錢。臨走時那人又嘲弄玉蘭:“什麼模範人物,八成是憑誰的關係騙來的吧!”玉蘭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卻也沒去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