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新殖民體係(2 / 3)

除了這些還不算,維希法國做為德國控製的傀儡政權,沒有能力也沒有可能控製比德國還多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利用對維希法國的控製力,德國還用低價購買或直接強取或不對等jiā換等多種方式從維希法國手裏拿走了數塊殖民地的控製權。

如法屬突尼斯和剛剛從阿拉斯加手裏換來的肯尼亞隨後就被德國僅用七百萬馬克便拿走了控製權,而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麵的尼日爾則是直接被德國以在西非和幾內亞牽製阿拉斯加為由沒付一分錢便從維希法國強取了控製權。

就這樣,曾經僅次於大英帝國為全球第二在殖民宗主國的法國淪落到僅剩南越、馬裏、布基納法索、阿爾及利亞等幾塊殖民地了。當然相比英國,法國應該慶幸了,至少他還能保有數百萬平方公裏以上的殖民地。總比現在的英國不但本土被德國全部占領,海外殖民地還全部丟失要好太多。

而事實上法國也無力控製更多的殖民地了,曆史上的二戰結束後,各殖民地為何紛紛獨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二戰中即便做為戰勝方的英法等國也實力大大削弱,導致無力控製海外殖民地,對於各殖民地的獨立反抗運動也無力鎮壓,最終不得不允許這些殖民地獨立,因此引發了後世各國殖民地紛紛獨立自主的高全球殖民體係幾乎崩解。

而在這個時空,情況稍有不同,英法美等國實力確實已經大幅削弱,就算阿德中意等國不把英法殖民地割讓過來,英法美隻怕也很難再實施有力的控製,最終殖民體係還是會跟曆史上一樣逐步崩解。

但阿德中意等國卻與曆史上二戰結束後的英法美等戰勝國不同,這一時空的二戰結束後,阿德中意各戰勝國的實力總體上還並沒有削弱到奄奄一息的狀態。所以這些國家完全還有實力牢牢控製住這些殖民地,這也是德意中等國在蘇伊士會議上堅持要繼續假著托管名義進行殖民地統治方式的主要原因。

各戰勝國實力仍有所餘力,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其一是這次的世界大戰,在時間上遠不如曆史上的二戰,這個時空的二戰比曆史上的時間早結束了兩年,對於這種規模的大戰來說,早結束兩年就意味著各戰勝國得以保留更多的經濟,軍事實力。

其二是因為阿拉斯加的崛起,蘇聯提前覆滅,這不但使得曆史上德國等軸心國在蘇聯戰場上遭受經濟、軍事上重大損失的事情沒有再發生,還使得包括阿德中意等國在內的國家都從龐大的蘇聯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增強了實力,增強了戰爭潛力。

戰爭潛力增加了,實力增加了,但整個二戰卻比曆史上少打了兩年,此消彼漲,各國都得以留有或多或少的餘力也就正常了,可以說若不是阿拉斯加提前擁了原子彈,威懾各國不好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短暫休養後就可能再度爆發。

現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難以爆發,但各國留有餘力,再度牢牢控製從英法美等國取來的資源豐富、利益豐厚的殖民地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可以肯定的是,隻要各國不主動給予各殖民地獨立自主地位,那麼這個時空的殖民體係肯定會比曆史上多維持很長時間。

法國的衰落,英國、美國的崩潰直接造成全球殖民體係宗主權的徹底轉換,使得阿德中意四國成為了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殖民強國,構建了新的殖民體係。其中阿拉斯加無疑是受益最多的,從號稱殖民樂園的非洲新勢力圖就能很清楚的證明阿拉斯加在新殖民體係中的領導者地位。

現在的阿拉斯加非洲殖民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丁字形,除了“丁”字頂部的阿爾及利亞、馬裏、布基納法索屬法國,利比亞,乍得、索馬裏、厄立特裏亞屬意大利,埃及(不含西奈半島)、蘇丹、中非、突尼斯、吉布提、尼日爾、肯尼亞屬德國,埃塞俄比亞為獨立國家外東西非全屬阿拉斯加,構成了丁字的那一橫。

而在“丁”兩肋的西肋安哥拉屬葡萄牙、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南非西部屬德國,“丁字兩肋的東肋的莫桑比克,尼亞薩蘭(馬拉維)屬葡萄牙,之外其他所有非洲土地都納入“丁”字當中為阿拉斯加所控製。還包括除葡屬馬德拉群島外的所有非洲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汪,英屬裏求斯等都由阿拉斯加控製。

按照土地麵積來算,阿拉斯加控製了全非洲的將近一半,按人口算,阿拉斯加控製了非洲60的人口,按資源算,其他人不知道,葉楓卻可以確認,價值起碼占據全非洲超過三分之二。再算上阿拉斯加扶持的人口不少、麵積不小、資源豐富的獨立國家埃塞俄比亞,阿拉斯加可以控製的非洲土地,人口,資源比例還要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