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37章 同文六(2 / 2)

他們來到的時間節點正趕上論道會舉行,書同文便是邀請了李桑一同前往莢中院旁聽講課。

論道會露天舉行,講師坐在中央高處的圓形講台上,一張木幾,一壺茶,一個軟墊,旁聽者圍繞著講師落座周遭。誰若有一技之長,或心思泛癢,隻要願意,都可上去講道自己的見解,旁聽者也可在下提問發言。文精學湛者講道精妙處自然得到滿堂喝彩,就是稍微欠缺者講學,也不覺難堪,有誰提出一個點,引發眾人討論,自己也虛心聽取下座諸多意見,完善自身,實在是在好不過的學術氛圍。

隨著莢中院論道會的聲名日盛,求學論道者愈多,後麵甚至多開了幾個講壇,根據不同研究方向劃分區塊,求學之人前往各個分區,各取所需。

書同文為院長授課慕名而來,李桑順著他說話,兩人自然坐到了名師講區去。莢中院名師講區有諸多院中大儒講學,由是聚集了最多的旁聽。院長講學排在壓軸,李桑他們來得稍遲,就隻能委委屈屈地擠在後邊的一個角落,好在環繞型場地,不至於因為位置偏僻而聽不清講學。

饒是再開放的學府,由於場地所限,李桑的牛牛也沒辦法跟著他一起聽課,他現在精力不濟,術法又是少使些好,隻能請莢中院暫時牽著老黃牛去休歇,而他先用著莢中院提供的小型輪椅頂著。畢竟和牛牛相依為命多年,李桑不至於因和牛牛的暫時分開就焦躁不安,但在這種本就虛幻的環境中,總歸是有些不自在。

也不知是不是他不自在的緣故,李桑總不自覺會多想,自他入莢中院來,他就感覺這莢中院有些太“雜”了些。

包容並存,和而不同,廣納天下萬法,補各人所長,聽起來實在是再美好不過的理念,美好到似乎應該隻存在於鏡花水月中,聽著像什麼遠古的世外桃源夢話一般。李桑遊走世俗,不敢說自己赤子心腸,他出身戰火,跌過跤,知道世間光影相隨,所有花朵之下都植根淤泥,美夢需在夜中閉目。這世道什麼時候發過慈悲心,能容下一隅世外桃源,叫人能夠把所願都成全?

莢中院畢竟是個供學子們學習的學府,有著數量可觀的學生和老師們在這共同吃住閑暇做學問,而隻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人人都懷揣著一樣赤誠的心思,更別說號稱是包容廣納的莢中院。平日裏有著莢中院的管束,老師同學們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都能算是知根知底的人,等於是互相監督製約,有什麼一星半點兒的摩擦和見不得人的心思在光下坦白,及時曬一曬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論道會上,既然說是麵向一切有心求學之人,那就不問前緣,不提出身,隻要你願意,拐個彎來就能自行進入莢中院。李桑從踏入莢中院到現在,除卻入門時給他安置了老黃牛,剩下別說盤查身份,連個上前的詢問都沒有,一路來還能看見夾在人群中嗅著商機來院中賣餐食的大娘。

李桑不可否認這樣的授學確實有一定的好處,隻是稍微與想象不同,這不像是夢中的世外桃源,求學者的學術聖地,反倒像是菜市場。

人和人之間沒有了壁壘,也就沒有了約束。毫無統籌和守備,無管束無製約,在這鍋大雜燴之中若有一丁點兒的火花,莢中院要如何維持最基本的秩序?全靠心中一本君子法麼?

李桑生在李萊兒過身後兩百年左右的時間,西行國已經沒落,莢中院成為傳說。兩百年,對於人的記憶來說或許很遠,對曆史來說,隻有一截距離。

他總覺得哪裏有些違和。

李桑搖了搖頭,搖散了自己的疑惑。這裏隻是一段過去的影像,多思無用,且先看著。

李桑回身之際,眼角的餘光瞥到了在他們後頭、比他們坐的地方更裏邊點兒的位置,蹲坐著幾個戴著長帷帽的人。帷帽的白紗逶迤在地,排排坐地蓋在前頭,擋住了白紗後的身形,在李桑這個視角看來,像是合並在一起的小帳篷,好不引人矚目。

李桑楞了楞,稍稍起了點兒身子環視一圈講壇之中,突然奇怪地“咦”了一聲。

書同文注意到他的反常,出聲詢問道:“李兄怎麼了?”

李桑坐歸原位,像是在想什麼似的喃喃著:“女子好少”

書同文正準備說點什麼,聽他這話,差點沒給自己的口水給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