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章 畢業の何銳(三)(1 / 2)

見何銳又在辯論中利用了經濟學,崗村寧次顯然不忿,卻不知如何辯解。旁邊一直沒參與到討論中的小畑敏四郎接過辯論,反問道:“何君書中描述國際政治,指出國際間乃是叢林無政府狀態。聽你方才所說,難道想以仁義來解決國家之間的事情?如果日本占領滿蒙還不夠,日本占領整個中國,中國人能拒絕購買日本商品麼?”

這話相當不友好,何銳卻被逗樂了。小畑敏四郎可不是第一個當麵對何銳說出這些話的人。

見何銳發笑,東條英機語氣嚴厲的問道:“何君為何發笑。”

“大道廢,有仁義。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裏麵就說過。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怎麼兩千五百年後,還要說這樣的話。”

遍觀當前神色各異的日本青年軍官,何銳肅然道:“兩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明白,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人類之文明,不論西歐還是東亞,都要遵循文明發展之規律。當前各國都一致追求發展工業效率,無視社會反哺分配規則,故每隔二三十年必有大戰或經濟危機,此事終不可解。各大列強瘋狂擴張殖民地、擴大原材料來源地與可控銷售市場,看起來不可一世,實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則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治亂循環,這根本就不是戰爭問題,而是根本上的生產與分配問題。若是不解決生產與分配問題,大戰每隔三五十年必然再起。隻要不走出這個怪圈,日本也好、中國也好,都談不上有什麼國富民強的可能。”

東條英機冷笑道:“那依何君之見,我大日本帝國應當如何?”

“真正協助中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輸出工農業生產技術,幫助中國發展教育,提高中日兩國民眾的收入水平,實現真正的需求擴張。進而嚐試在中日兩國建立起初步的貿易循環,以兩國工農業生產力為後盾,抵抗歐美列強的工業品剪刀差,在國內實現生產、分配的良性循環。若如此辦,隻需二、三十年,中日兩國必然科技發達、軍力強大、國民富庶,隻教那歐洲列強望洋興歎!”

聽到這裏,不少日本年輕軍人已經皺起眉頭。東條英機則哂笑道:“中國如今租界處處,民眾麻木不仁,連個關稅都沒有,教我大日本帝國如何協助?難不成讓帝國辛苦積蓄的財富都白白付諸流水嗎?”

“東條君的意思我已盡知,不過是仿英國之故智,以日本為英格蘭,將中國大陸印度化,分而治之、弱而占之。”何銳不得不把辯論格調拉低,用東條英機能夠理解的案例勸誡,“東條同學,請閑暇時多多揣摩一下東印度公司年鑒和英國曆史,中國和印度是不一樣的,印度不是一個完整的文明,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國家,所謂印度,不過是一個大陸地理名詞而已。”

對東條英機說完,何銳又看向崗村寧次,“崗村學長所謀,看上去氣吞萬裏、魄力非常,實則不過拾人牙慧、刻舟求劍而已。”

崗村寧次麵皮一緊,卻不動聲色。東條英機卻有些惱羞成怒地道:“帝國之謀略最為實際,依靠是的數千萬國民團結一心、辛苦奉仕,日本之路是在天皇陛下的號召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卻不是何君幾句炎炎大話詆毀得了。眼下中國四分五裂,國力衰微,我們總不能放著眼前大道不走,去和你們中國混在一起拖累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