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向外求,放過千瘡百孔的內心(1 / 3)

抑鬱患者,常常是頗有學識之人。對於孔老夫子“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等教誨銘記於心,也常常用“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來自我告誡,《禮樂論》中王安石老夫子“聖人內求、世人外求”的標準也常常在耳畔回響。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前提,我們並非孔老夫子那樣的千古聖人呀!我們隻是芸芸眾生之中的普通世人而已!

抑鬱患者大多書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每日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然後努力去剖析、解構、重溫、提煉,在已經完美的做法之中繼續苛責自己自我約束和改善,還常常想著:“孔聖人況且三省自身,我們更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之所以抑鬱,就是因為“太懂事兒!”

沒有足夠的閱曆、體驗和學識來支撐,我們的內心往往是貧瘠的,根本無法支撐日複一日的反複挖掘。如果我們在沒有充盈的體驗、豐富的知識保駕護航的情況下,還反複自我挖掘內心,那隻能將自己單薄的內心挖得千瘡百孔,苦不堪言。

有句俗話說得好:“抑鬱的問題,就在於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子曰:“思而不學則殆。”思慮太多太繁雜,隻能讓無數飄渺而毫無頭緒的念頭在內心中亂串,抓不住又解不開。

有句話說得好,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城市的喧囂,而是在內心種竹修籬。

如果我們的內心有一座花園,反複的開墾,就刻意讓土地肥沃,花草茂盛,但是若心中隻是一片荒蕪,那過度的挖掘就隻剩下龜裂的土壤和幹涸的心流。

抑鬱患者常常在沉默寡言的外表之下,又充滿了表達和傾訴的欲望。我們總渴求著,有一個人能夠傾聽我們的傾訴,對我們的悲喜感同身受,從而形成新的鏈接,將我們拯救於水火之中。但是,就像是魯迅所說的,人類的悲歡並不共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所有人的內有都有一處幽暗的地方,我們注定要一輩子踽踽獨行。

要像打破內心的幽暗,我們不能選擇將幽暗帶給他人,隻能打破壁壘,讓陽光照射進來。

我也曾經走過一段及其幽暗的歲月,把自己困在內心的自怨自艾中無法自拔。我向最好的朋友去傾訴,卑微地祈求他們來幫助我、解救我,可是那些我曾以為會堅定地守護我的人——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愛人——都或是焦躁不堪、或是一臉鄙視、或是煩惱嫌惡地離我而去。

內心的幽暗,就像是魔鬼,會讓人本能地感到陰冷和恐懼,產生逃離的欲望。

沒有人有義務當我們情緒的垃圾箱,用自己寶貴的能量來填補我們的虧缺,所以期待他人來拯救自己,注定是徒勞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自己鑿開包裹自己的壁壘,讓光照進來,讓心重新沐浴溫暖和希望。

向外求,第一步,就是將注意力,從自身,轉向身邊、周圍、其他具體的事情上來。

我們常常會陷入“我今天……”、“我感覺……”、“我想要……”等等這類以“我”開頭的句式之中,而這正是我們過分關注自我,忽略生活的表現。

大家都不喜歡負能量這個詞,都知道要遠離負能量的人。但是真正負能量會給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作為當了這麼久真正“負能量”的人,我對此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

1、身體負能量

身體負能量,非常好理解,這是我們減肥所追求的狀態,通過身體負能量,消耗儲存的脂肪來維持能量平衡,從而達到減重的目的。

2、情緒負能量

情緒負能量,這是抑鬱者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