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提供價值 減少情緒的輸出(2 / 3)

舉個例子來看,小學生,往往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明確邊界意識,不會調節,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體育課或者做操的時候,小學生或者幼兒很難快速地像成年人一樣快速站好整齊標準、間隔清晰的隊伍。同學之間不是拉開太遠,就是貼得太近,這也是小學生的紀律很難管理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樹立邊界意識,比如在操場上用原點畫出每個學生站的地方,讓他們尋點確定自己的位置,這樣子,大家彼此的邊界就非常的明晰,彼此之間吵鬧爭執的現象就明顯減少了。

而成年人的情緒,其實也是有“邊界”的,適當的情緒輸出,能夠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給人打開心扉、相互接納的感覺,但是過分的情緒輸出,就侵犯了對方的“邊界”,成為了一種“精神攻擊”,就像是小學生在站隊的時候彼此打鬧一般,會讓兩個人的關係和秩序變得一塌糊塗。

成年人的情緒輸出,一定是一種價值的交換,將情緒附著到具體的事情上,在彼此的情緒邊界許可範圍內進行交流,能夠很快建立起良好、積極的鏈接。這種有限度的、指向性的、合理的情緒交流循環,能夠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彼此感覺被認同、形成穩固的情緒關係。

比如大多書時候,我們都喜歡在工作中去吐槽,有時是吐槽某個共同的領導,或者吐槽某項具體的任務。朋友間相互的吐槽和傾訴,能夠極大地緩解工作的壓力,消除孤獨感,也能增加彼此間的認同感,從而建立親近的人際關係。

但是如果吐槽變成單方麵的,傾訴變成指向性的,那這就不再是交流,而是輸出,就像是從彼此討論的學習氛圍變成了教師上課的課堂環境,朋友之間的融洽平等的關係就變成了階級關係,情感鏈接的循環就變成了單向的流動,久而久之,勢必造成一方情緒力量的枯竭。

失去情緒力量支撐,壓迫感就會接踵而至,原本能夠互相緩解的情緒問題,就變成了單向的情感壓力。沉悶、窒息,就像是玩俄羅斯方塊遊戲的時候,新來的灰色方塊不僅無法消除已有的方塊,反而會加重客觀存在的情緒負擔,久而久之,必然令人不堪重負。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就是要學習“如何說話”。說話是一門藝術,有著眾多的技巧,也需要我們用大量的時間去摸索和研習。如果一定要用最簡單的話語進行總結,我們可以大致上這麼去概括:

溝通是寫小說,傾訴是寫日記,說教是寫論文。

用這樣的比喻,或許更加好理解。

大家都喜歡看小說,因為我們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輕輕鬆鬆地去看故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將自己代入,也可以任由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讓自己跳出,閱讀小說就是這樣一種愉悅的體現,就像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的那樣——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

而日記則是非常私密、主觀性特別強的文體。日記大多都是以“我”這樣的第一人稱開頭,將所有的事物和情緒聚焦到作者身上,外界的一切都變成了客觀的陪襯,隻關注主體的感受和好惡,這就會給人一種非常極端、非常孤僻還有非常片麵的感覺,就像是一口深井一般,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讓人冒著窒息感潛下去,大多數人,會直接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