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減少自省 嚐試盲目的自信(3 / 3)

減少自省,屏蔽失敗的記憶,嚐試盲目的自信,告別過往才能迎接未來。

抑鬱患者往往大多有一個共性——自律。所謂的自律,換言之,就是“強迫自己做對的事情”。

其實所謂的“自律”,本質上就是一種“偏執”,為了一個目標而進行近乎狂熱的努力,屏蔽其他所有的幹擾,用最快的速度來完成。

比如筆者本人,曾經做到在三周內,強行減掉三十斤的體重。在保證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每天隻喝一杯咖啡,還要進行近三個小時的高強度運動。

每天晚上,我都會站在體重秤上,去看一下今天減重的成果。如果體重下降了,就感覺很欣慰,如果體重沒有下降,就感覺很焦慮,如果體重反彈了,那更是暴躁不堪。

當自己肚子餓的咕咕叫時,我告訴自己,饑餓的感覺是虛假的,我有脂肪能夠幫助自己熬過去;當眼見身邊的人快樂的就餐吃飯時,我跟自己說,我選擇一個人在旁邊看書,隻吃一顆水果糖避免自己暈倒;當別人聚會的時候,我選擇去運動,用自我燃燒的方式對抗孤獨和饑餓。

短短不到二十天的世間,我的體重就下降了十幾公斤。但是整個人卻陷入了這種負麵的狀態無法自拔,偏執、易怒、狂躁,對生活失去信心,感覺到極端的孤獨和壓抑。

可是隻要有一天,體重秤上的數字沒有比前一天下降更多,我就會十分焦慮,毫無成就感,開始反省自己今天的訓練強度為什麼不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

正常的生活,在我眼裏,已經變成了“錯誤的事情”。

這種價值觀的改變,對人際交往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我開始覺得,大家的生活方式都是錯的,大家都在放任自己,隻有我一個人是在為了目標而努力的,大家都沒有我自律。

我開始將自己進行精神上的“社會性隔離”。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下意識地就流露出了這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姿態,可是自己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大家眼裏,才是那個異類。

直到終於達到了自己的減重目標,重新開始恢複正常飲食,我才恍然大悟,人生最大的自律,就是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強迫自己違背正常的生理需求去達到目標,本質上就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行為,從內心來講,我渴望獲得大家的關注,渴望被大家認可,所以采用了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享受被人稱讚的快感。

其實本質上還是一種非常可憐的自卑的表現。

自我悅納,是抑鬱患者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情。我們很難對自己、對身邊的一切感到滿意,總是覺得有一種對生活不滿卻又無力改變的壓抑感。

於是我們隻能通過自我折磨的方式去對抗這種壓抑,過度自省導致的自卑,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十分扭曲。

要想回歸正常的生活,我們隻能清醒地意識到,需要改變的從來不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肉體或者我們的能力,而是需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想法還有我們的處事標準。

這種自卑感,往往是偶然產生的——比如發現曾經跟自己一樣的朋友取得了新的成就、身邊普通的同事忽然買房買車等等,這讓我們原本覺得大家水平相當的觀點受到了衝擊,從而內心失衡,然後急於通過某些方式來證明自己,好讓大家覺得自己也同樣優秀。

我們時刻害怕大家將自己拋棄、害怕自己被別人落下,總在不斷地追趕著別人、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想要活成別人眼中羨慕的樣子,這樣反複的心理暗示,本質上就是四個字——我不夠好。

歸根結底,原因就是我們不夠自信。

想要走出抑鬱,就必須建立自信,有時候是一種盲目的自信,不需要任何事情來加以證明的自信。

自尊、自愛、自信,是抑鬱患者總是選擇性忽略的話題,也是三項我們急需找回的、最重要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