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理解我們。即便是同樣作為抑鬱患者,最終通過努力成功的人,也不理解我們。
在這個無法改變的現實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理解自己。
而自我認可的最好辦法,就是給自己發“成績單”。
我們要用自信來對抗自卑,而自信,是建立在成就之上的。
任何小小的成功,都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其實成功,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不是創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才算成功,成功是一件件小事的累加。
對於抑鬱患者來說,好好享受了一頓美餐,就算是成功;寫完了一篇文章,也算是成功;我們安安靜靜地、投入地看完了一部電影,算是成功;認認真真讀完了一本書,也算是成功。
我能理解,當我們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就,欣喜地想要跟人分享時,他人敷衍的話語和冷漠的態度給我們造成的打擊。我們渴望著與人建立鏈接,但是又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我能理解那種他人認可帶給我們的喜悅和感動,但是這種契機真的可遇不可求。
如果真的有人,在我們身邊一直用耐心和真心關愛著我們、理解著我們,那我們真的很幸運,要好好地珍惜,但是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一定麵對的,都是無人關注、無人理解、無人鼓掌的狀態,那我們就要給自己發成績單,給自己建榮譽堂,讓自己感動自己。
如果契可尼效應告訴我們,那些美好的、成功的記憶難以留存,那我們就要學會將他們記錄下來。
很多抑鬱患者都有記日記的習慣,那麼我們不妨專門寫一本“成功日記”,隻在裏麵記錄成功的事情、快樂的事情、美好的事情。我們要通過這本“成功日記”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能力、我們的強大、我們的不輸於他人的地方、我們的與眾不同之處。
很多曆史上的成功者,都曾經跟我們一樣有著深深的自卑。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盧梭,曾為自己出身孤兒,從小流落街頭而自卑;存在主義大師、作家薩特,兩歲喪父、左眼斜視、右眼失明,失去親情與身體殘疾令他極度自卑;美國總統林肯曾為自己的出身自卑;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4歲家敗、9歲輟學謀生、11歲亡父,悲涼的身世也讓他非常的自卑。
自卑、痛苦、疾病、傷痛、挫折,從來都不僅僅是厄運,它也可能是禮物。就像是毛毛蟲的繭一樣,我們能夠作繭自縛,同樣能破繭重生。
不曾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隻有經曆過最深邃的幽暗,才能迎來最明媚的光芒。
對於抑鬱患者來說,其實很多打擊和困苦,都是我們自己主動去尋求的。我們害怕自己的幸福賬戶被透支,所以總想通過自我折磨來為賬戶充值。
可是我們在習慣性的努力之中,卻忘記了享受。
其實我們時常在對自我的折磨中,忽略了自己的自私。我們這種通過壓抑自己、委屈自己來迎合他人的行為,從本質上,還是對他人注意力的一種剝削。
我們自私地認為大家理所當然的需要關注自己,理解自己,而如果沒有得到大家的關注和理解,我們就會覺得不平衡、不服氣,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哭鬧著,想要重獲他人的關注。
要想真正走出這種怪圈,我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底層邏輯,即———“我需要他人的關注”這個概念。
我們不是演員,我們的生活也不是電視劇,我們不需要收視率和觀眾,我們需要的是生活本身。
我們所有取得的成就,都是為了取悅自己,而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我們不需要為了鮮花和掌聲去寫自己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