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演哈哈大笑,點頭歎道:“你們三人中將來能夠勝過我的,就是佛果啊。”
肯定與專注,是相輔相成的。及時的自我肯定,能夠讓我們的步履更加堅實,目標更加篤定,而新邁出的步伐,也能讓我們減少虛浮、打敗空想、感到更加的自信。
當我們走出了迷茫猶豫的怪圈,用堅實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向前的時候,我們會就會發現,原來路真的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在《正念的奇跡》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任何形式的正念,都要關注以下三點:注意力、當下做那件事的感覺、不做評價和接納一切。讓我們的意識,不受情緒的影響,通過自己的注意力來創造奇跡。
而忙碌充實、及時肯定,指的就是關注當下、收攏思緒、提升專注、正麵反饋,減少情緒肆虐的空間,不跳脫、不空想,不讓對錯得失之心來幹擾自己,享受完成事情本身的感覺。
行動,是一種可以不斷累加的巨大力量,它就像從山頂滾下的雪球一樣,隻需要行動起來,最後的成就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
演講大師齊格勒提醒我們,世界上牽引力最大的火車頭停在鐵軌上,為了防滑,隻需在它8個驅動輪前麵塞一塊一英寸見方的木塊,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動彈。
然而,一旦這隻巨型火車頭開始啟動,這小小的木塊就再也擋不住它了;當它的時速達到100英裏時,一堵5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也能輕而易舉被它撞穿。
從一塊小木塊令其無法動彈到能撞穿一堵鋼筋水泥牆,火車頭威力變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別的,因為它開動起來了。
其實,人的威力也會變得巨大無比,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障礙也會被你輕鬆地突破,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行動起來。不然,隻知道浮想,如停在鐵軌上的火車頭,那就連一塊小木塊也無法推開。
對於抑鬱患者來說,束縛我們的力量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曾經遭受過無數的打擊、失敗,這些痛苦的經曆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們失敗的痛苦。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給狗做實驗的時候發現的。實驗中,塞利把狗關在籠子中,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
被電擊時,狗隻能在籠子中,沒有辦法逃脫。剛開始電擊時,狗會產生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等反應。等多次實驗後,將籠門打開再施以電擊時,狗並不會選擇逃出籠子,而是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後麵,塞利格曼以人為對象,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
最後的實驗結果證明,習得性無助現象在人的身上也會發生,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反複經曆失敗,就會對這件事產生習得性無助。
抑鬱患者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放棄抗爭,而是他們過於敏感的內心在經曆了一次次的失敗之後,對事情的悲觀預期令他們產生習得性無助,這才生生遏製住了他們內心原本強大的動力,就像是被小木塊阻擋的火車頭一般。
對抗習得性無助的方式,楊曉霞老師曾經總結道,主要分為三步:1、調整自己的認知模式,改變歸因方式;2、給自己嚐試的機會,並及時強化好的行為;3、將抽象的感覺具體化。
簡單而言,就是:走出去、做起來、脫離內心去感受事情本身、及時自我肯定。
其實對於我們抑鬱患者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追求快樂。好好吃一頓飯,好好欣賞一部電影,單純地享受一次聚會,然後回來告訴自己,我今天很快樂,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