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太子妃娘娘不願意去宮中給元皇貴妃拜壽,那便由它親自去勸說。
他打小就在太子爺身邊伺候,太子爺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
既然是自己份內之事,他還要辦得更好。
陳昉不聽小安子繼續說下去,揮了揮手,朝著身邊伺候的丫鬟囑咐了句。
“送了安公公出去!”
太子爺的意思,是不想聽他繼續說下去了,打算一意孤行,明日自己一個人,去赴了皇貴妃娘娘的宴席嗎?
既然太子爺都吩咐了宮女送他出來,他若是再繼續留在殿裏,就有些不識抬舉了。
小安子垂著腦袋,麵無死灰,眼底劃過一絲落寞,衣袖之下蜷縮的手緩緩鬆開。
既然他勸已勸過,太子爺如今這樣聽不進去勸,他還有什麼法子?
看著小安子離開的背影,陳昉動了動嘴,他原想喊了小安子,留他下來的。
但他是大陳朝的太子爺。
說出去的話,又豈能像平常百姓一樣,想收回來,就能收回來的?
他不想讓元君去宮裏,是因為她知道,元君不大喜歡宮裏。
宮裏的人事物,都會叫元君生出厭惡感來。
且元君不喜歡應酬,他還是自己一個人入宮去拜壽吧!
……
小安子剛離了東宮,準備去了景仁宮見元皇貴妃。
元皇貴妃身邊伺候的張嬤嬤,就先小安子一步,去了元皇貴妃身邊。
“貴妃娘娘,太子府傳出來消息,說太子妃娘娘身子不適,太子爺打算明日一人來給您賀壽。”
元皇貴妃輕輕“哦”了一聲,似乎並不在意。
不過是個小小的壽宴罷了,有人不願意來,就算了,原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隻是好生生一個人,偏偏裝出來有病的模樣,並以此做為理由,不願意進宮來給她拜壽,就有一點過分了。
“謝氏身子不適,不願意進宮來就算了,太子爺身子不適,你讓人開了庫房,挑幾支上好的老山參過去太子府,給他補補氣。明日一早過來,可是要見了陛下的,陛下或許會問及了太子爺的功課。”
張嬤嬤得了吩咐,馬上就下去辦了。
片刻之後,殿外就有宮女傳稟道,說是平寧鄉君過來了。
元皇貴妃身邊,並無所出。
陛下擔心元皇貴妃膝下寂寞,特地從宗室子女裏頭,挑了幾個好的,放到了元皇貴妃身邊。
這位平寧鄉君,就是自幼養在元皇貴妃身邊的。
雖說隻頂著一個鄉君的名頭,但在宮裏,她比正經的公主郡主,還要受人敬重,得人疼愛。
因著她的養母,是寵冠六宮的元皇貴妃。
元皇貴妃此生並無子嗣,能做到皇貴妃的位置上,可見不止是鬥敗了多少人,才爬上來的,可最要緊的,還是元皇貴妃在陛下的心中,有著一席之地的。
不然生了四個兒子的宋貴妃,貴妃的位置,一坐就是那麼多年,皇帝也沒有升遷她位份的意思。
可見這宮裏,除卻子嗣之外,還得看皇帝心裏,到底有沒有你這個人?
若皇帝沒有你,就算你生了十個兒子,個個兒子都爭氣,到頭來,不過一妃,或是貴妃。
平寧鄉君的生母,是靖海侯夫人。
靖海侯,是當今陛下的親堂弟。
元皇貴妃含笑朝著走進殿裏來的平寧鄉君招了招手,示意平寧鄉君坐到自己身旁來。
“今日怎麼想著過來了?可是韓嬤嬤和崔嬤嬤的功課,做完了?”
韓嬤嬤,專門教導平寧鄉君的琴棋書畫。
崔嬤嬤,則是專門教導平寧鄉君的規矩禮儀。
元皇貴妃不單單隻為平寧鄉君請了兩個嬤嬤教導,還給她請了兩個教書女先生入宮,教導平寧鄉君詩詞曲賦。
那兩位女先生,一位出自江南的書香世家廖家,是廖家的才女。
另一位女先生,則是出身江南氏族人家方家,是江南有名的大才女。
元皇貴妃極為疼愛平寧鄉君,平寧鄉君身上所穿著的衣裳,除卻了宮中的針工局做的,還有宮外幾個有名的裁縫鋪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