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你有幸做了係主任和校長,那就要考慮更換課程和教師了。
問:
現在大學文科教學中也出現了另一個極端。有些老師發現了“耐火磚”和“死魚幹”實在無法吸引學生,就矯枉過正,模仿單口相聲,在課堂上把孔子叫“趕路老爹”,把司馬遷叫“可憐叔”,把李清照叫“趙姨”,中間又穿插著大量添油加醋的生動情節,整堂課笑聲不斷。這好嗎?
答:
這個趨向,在一些電視文化講座和流行曆史讀本上早已出現。我覺得,這種“戲謔文本”是對“枯燥文本”的譏諷和躲閃。由於目前占領統治地位的還是“枯燥文本”,它們的“造反”行動受到了普通民眾的廣泛歡迎。但是這種做法,在學術上隱藏著一些問題,在傳播上也隱藏著一些問題。
問:
請您先說說“戲謔文本”在學術上隱藏的問題。
答:
學術上隱藏著兩個問題:一、它們最戲謔的地方,大多出於揣測內心,虛構細節,編造情景,並在詞語上作現代化的拚接。這一來,聽眾和讀者雖然笑了,卻當作了一種說唱藝術,並不相信。這種不相信,對於學術是致命傷。二、它們最叫座的地方,往往是在誨導處世謀術,也就是如何製伏他人獲得自我生存的計策。這對中國文化的大道,是一種“有魅力的曲解”。對社會精神價值的重建,負麵影響不小。這一點,已被很多人指出。
問:
這些講述者也許認為,犧牲學術是為了傳播。那就請您接著說說,他們在傳播上所隱藏著的問題。
答:
傳播上也有兩個問題:一、它們受到歡迎,是因為有“枯燥文本”的對比。當“枯燥文本”在它們的戲謔下逐漸減少,它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背景。二、它們的套路,高度重複,極易被模仿,也極易被厭倦。何況,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曆史解構文本已經在影視中出現,它們很難長存。
問:
這些正在流行的“戲謔文本”也應該有一些正麵意義吧?
答:
有。我認為這些“戲謔文本”的最重要成果,是幽默地進行了一種“解構”,讓中國當代話語的官場化、模式化、駢文化趨向受到了衝擊。由此,也就啟發大家可以把一切枯燥、艱澀的話題講得輕鬆一點,有趣一點。
是啊,我們見到很多公務員和發言人的語言方式,實在需要好好改一改了。我敢於大膽說一句:我國內政和外交上的不少困頓,至少有三分之一,被語言方式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