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1章(2 / 2)

上午進場坐定,待衙役將卷子發到手中,柳庭璋先快速從頭至尾將二十道題目瀏覽一遍。

看著每一道題目,柳庭璋都能想到它在哪本書的什麼篇章,上下文是什麼,夫子當時是如何為他拆解的,猶如一個個久別重逢的舊友。

柳庭璋知道自己穩了。

他稍稍環顧了一下四周,有頭發花白的半百爺爺輩人,有不到十歲的少年天才,更多的是十七八歲、二十多歲的壯年學子。

他雖年少,但是個子高挑,倒是不顯得稚氣。

各人看著卷子表現不一,有的愁眉苦臉,有的抓耳撓腮,甚至有當場泣涕胡言亂語的,出聲的人被衙役以擾亂考場清靜為由拖了出去。

柳庭璋連忙收拾心神,與大多考生一樣,低頭專注在自己答卷上。

大半年來,秦秀才將私塾那處的收入拿出來,給柳庭璋采買筆墨紙硯,他終於不再用清水練字,一手工整楷書被秦秀才誇了又誇,落在卷子上行雲流水。

巡考的學政打眼一掃,覺得賞心悅目,還因此多看了柳庭璋這個考生幾眼。

這筆試有最晚交卷時間,早交不限。學政在各人桌前巡看一二,便坐回庭前上座,翻閱著一本雜記打發時間,等著考生們交卷。

柳庭璋下筆如有神,一揮而就。待墨跡幹透,他自查一遍,便離開座位,恭敬地上前交給學政。

學政細細看了他一陣,對他劍眉星目先生出一分好感來。接過卷子,印入眼簾的,是他方才就有印象的一筆飄逸好字,學政心中暗叫一個“好”。

按照規矩,學政不出聲地揮揮手,示意柳庭璋先行離場,到縣衙為他們準備的一處側房去等候。柳庭璋向他端正行禮後,隨著衙役不疾不徐離去。

學政索性放下手中雜記,逐一檢視這第一份交上來的卷子。

居然全對!二十空毫無錯漏!

今年是他和縣令商議斟酌後共同出的考題,其中一道是從《易經》中挑選了極生僻的一處。想要為難為難考生們,減輕下午麵試的壓力,也想選拔出真正通經懂易的人才。

院試之前,他們預估著,滿縣考生,大約能有不到兩掌之數的人能答對。沒想到如今第一份卷子,就開出了這麼一個好頭。

學政再看卷旁的姓名——柳庭璋。

他記下了這個名字,又想著縣裏可有姓柳的大戶人家。能夠全部做對,必然是家學淵源吧。

院試選拔的秀才,是要由官家供養,發米發糧的,因此州府對於轄下各縣隔年的秀才名額都有上限定數。

各縣則根據縣令這個父母官的想法,在限數之下取士。

縣令在上一次院試中取了接近上限的人數——五十名秀才,明顯感覺這兩年較真的、質疑的人多了起來,氣惱之下,決定這次就取二十名,比上次的一半還少。

自然,關於秀才人數,隻有縣令、學政、勸諭等少數幾個官員知曉,他們一致決定,筆試卷子出的難一些,下午麵試嚴一些。

如此一來,上午考完,七十多位考生們難得吃到縣衙飯食,過後不久公布下午複試人選,隻有寥寥三十三位,不到一半。

下午大約未時中,柳庭璋被分到了縣令所在的考間。

日頭懶洋洋的,像是人午後犯困一般。縣令一連麵試了七八個,感覺沒有出彩的,要不就是形容猥瑣畏手畏腳,要不就是緊張到吐字不清。

縣令揉揉額頭,讓衙役傳進下一個考生來。

柳庭璋進門後走到合適位置,雖然不知堂前是哪位官長,一絲不苟行禮如儀:“學生柳庭璋,拜見上官。”聲音雖然暗沉,但是奇妙的撫平了聽者煩悶的情緒。

縣令看著眼前少年,心底浮現芝蘭玉樹四個字眼。他展眉舒心,沉吟了一下,問出個簡單的問題:“這位學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何解?”

柳庭璋拱手一禮,侃侃而談:“回稟大人,此言出自《大學》一書,乃開篇第一句。全句是……”

“其意為……。此句在全書起開宗明義之用,指代……。《大學》一書相傳為曾子所著,提出求學宗旨、修為箴言,在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中,地位是……”

縣令聽得入神,忘記打斷,沒想到眼前這個瘦高少年理解得如此透徹全麵。

他起了興趣,待柳庭璋說完垂手靜立後,不同於前麵的人隻問了一個問題。縣令又加一問:“這位學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對於《大學》很是熟絡。這才是做學問的道理,而非死記硬背。我再問你,學子們公認《春秋》是最難懂的。知之甚少,你可了解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