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諸葛亮一席感歎,遂采納其計,全軍休整三日後便繼續攜眾西征,沿途皆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南中諸人秋毫無犯,反是每到一地,丞相諸葛亮要親自召集諸民勸桑務農,分發農具,鼓勵百姓們多多耕種。
一路行進,沿途蠻人民眾紛紛大肆感歎漢軍之仁義,這一番番善舉也宛若瘟疫般迅速傳遍了蠻族聯軍。
一時之間,蠻人各部軍心逐漸瓦解,皆有悄然脫離聯軍前往歸附漢軍者,而對待主動歸附的蠻人部落,諸葛亮依然善待之,分發農具賜以良田耕種。
諸蠻人紛紛大肆歎曰:“丞相真仁德也,大漢天師皆威武雄壯乎。”
繼後,丞相諸葛亮統禦全軍,克服全軍深入不毛之地而水土不服的情緒艱苦奮戰,恩威並施下,曆時四月,終是在秋九月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孟獲遂感念其恩義,效忠日後當永世效忠大漢,永不複反也,漢軍遂悉平南中。
諸葛亮又由於蠻人慣擅長山地作戰,又大肆征召蠻人入伍,組建一支約莫五千餘眾的蠻軍,命名為“無當飛軍”,以備後續北伐時建功。
在這之間,諸葛亮更是根據蠻人祭祀的傳統,發明了“蠻頭”。
丞相諸葛亮分別命李恢、呂凱,王亢等南中土著為牂牁太守、建寧太守,永昌太守治理南中,以緩和漢、蠻間矛盾,鼓勵蠻人多加耕種,融入大漢。
並且,對待南蠻諸人,諸葛亮深思熟慮後,更是參考曾經的五溪蠻製定了遷蠻民下山耕種、生活的總總舉措。
對於一道道善舉,南中輕易間安定下來,南人更是紛紛自發感激諸葛亮的仁德。
一番征討,南中遂平。
秋十月,丞相諸葛亮班師北歸,回於成都。
接下來,大漢全麵采取了守勢,閉關息民,養穀殖民的內修民政等舉措。
……
漢建興三年(227)春三月,驃騎將軍馬超曆經兩載時日,徹底平定河西四郡,郡內歸心。
夏四月,馬超決意率眾繼續向西而行,領俄何、燒戈等將出玉門征討西域各城,但將士尚還未集結完畢,馬超便因病逝世,西征一事遂暫時擱淺。
為表馬超之功,天子劉禪不由下詔將馬超遺體送回成都下葬,並追諡為威侯,子承嗣。又冊封其弟馬岱為平北將軍,陳倉侯。
魏黃初四年夏七月,魏帝曹丕於洛陽崇德殿病逝,享年四十餘歲,其子曹睿在曹真、曹休,司馬懿等輔政大臣的擁護下登基為帝,為魏第二任天子。
隨後,天子曹睿追諡先帝曹丕為世祖文皇帝,藏於洛陽南門城郊,並追諡已故生母甄氏為文昭皇後。
秋九月,漢軍與魏軍相遇於濡須塢激戰,鏖戰數日,勝負未分各自撤離。
漢建興四年(228)春二月,五虎上將張飛於府上壽終正寢,享年六十四餘歲。
春三月,隨著大兄劉備、三弟張飛接連逝世,關羽也因思念過度終是一病不起,自知時日無多的他,臨危之間,他緊急召長子關平、三子關索趕赴成都以囑托後事。
正值在建業主導與魏軍戰事的關平接到父親危急的消息,連忙往成都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