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麵聖(二)(1 / 3)

朱翊鈞見盧颺進退有度,舉止得體,不禁對自己的慧眼識珠更加自得。

“數千甲士不及秀才一怒,朕簡拔你也是為國選材,啟動先生說這辦書坊的主意是你出的?”

盧颺應諾,接著拜道:“回陛下,近歲,各地水旱頻發,朝廷太倉緊張,但國子監不少校舍年久失修,學生感朝廷之不易,便想出了此策。”

“好啊,你能這麼想,朕很欣慰,可歎天下袞袞諸公,竟然不如一少年。”

朱翊鈞說著,還看了一下劉宗周。

朱元璋匡扶華夏,其功至偉,但也給大明挖了不少巨坑,比如藩王、比如明朝的財政製度。

大明的財政製度不是中央集權式的,因為在張居正改革之前,大明的賦稅是收實物的,糧食布匹絲綢等等,皆是以實物的形式進行繳稅。

於是這便帶來了一個弊端,古代交通不便,啟運實物的成本很高,江南的米粟運到京城,人吃馬嚼,加上沿途漂沫,起碼損失三分之一,這還是有京杭大運河的助力,若是其他地方走陸路運輸,損失的還要多。

於是朱元璋便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既然江南的賦稅要啟運京師,而江南各地衛所的用度也需要從京師再運回來,那為嘛不讓江南的賦稅直接給江南的衛所呢。

朱元璋一拍大腿,頓覺此計甚妙,讓各地繳納的賦稅直接供應各地的支出,一下子便可以挽回至少三分之一的賦稅損失,於是便有了這奇葩的財政製度。

朱元璋的這一舉動,確實降低了征稅的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大明中央財政長久以來的弊端,各地的賦稅直接供應各地,征稅成本確實降低了,但也實實在在的消弱了中央在財稅上的分配權,也造成了大明長久以來的財政緊張。

明朝建國之初還好些,天下初定,輕徭薄賦,用銀子的地方不多,中央財政還能支持。

但是明朝中葉之後,藩王和土地兼並,讓大明百姓困苦不堪,但因為明朝奇葩的財稅製度,導致中央想平衡各地的稅收,都沒有手段,想轉移支付手裏卻沒有銀子,這讓明朝曆代帝王都很困苦。

除此之外,朱元璋製定的這個財稅政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各地征稅各地花的政策導致地方政府征稅用稅的權力過大,沒有製度上的約束,讓不少地方官員恣意妄為,導致百姓負擔日益沉重。

特別是在明朝中葉以後,吏治腐敗,雖然名義上的大明賦稅不多,差不多是二十八稅一,但是由於地方官吏的貪婪,落實到百姓身上,卻是八稅一都不止了。

當然,對於朱元璋的這個奇葩的財稅政策,大明有不少有識之士也是明白的,但是忌憚於各地官吏,鮮有人敢提改革。

萬曆初年,恰逢天時地利人和,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敢為天下先的張居正,好好的改革了一番稅製,讓中央朝廷終於過了十幾年的富裕日子。

但是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成長的過早,加上青春期叛逆,十九歲的年紀還不是特別清楚大明這個國家機器是如何運轉的,單憑一時意氣,張居正一死,便不惜開棺鞭屍,直接把張居正打入了十八層地獄,順帶著也把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送進了墳墓。

張居正辛苦十年,背負天下罵名,用考成法這個大棒外加一條鞭法的製度,給朱翊鈞攢下了千萬家財。

到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時,太倉存銀已經有了千萬之巨,存糧也是滿倉,張居正因此還免除了各地之前積欠朝廷的賦稅,大明氣象一新,已現大明中興之象。

但是這一切遇上朱翊鈞這個青春期的二愣子,再加上各地腐敗官員的鼓噪,讓萬曆皇帝隨後不僅廢除了一條鞭法,還在上麵踏上了一隻腳,讓張居正直到天啟年間才恢複名譽。

不過萬曆皇帝因為一些個人原因,雖然不喜歡張居正,但卻踏著張居正的屍體,完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功績:萬曆三大征。

不過這三大征下來之後,張居正給他攢的家底便也花光了,加上的一條鞭法的廢除,大明又恢複了之前財政緊緊巴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