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破題便是令考官眼前一亮的關鍵所在,於是盧颺便有重點的在這破題上下了狠功夫,每天都會自己出幾個題來破。
此時見雲舒老爹出題,盧颺自然也不怵,思考片刻,便將題目破了出來。
所謂八股文的破題,其實就是點出考生對題目的理解,順便表明自己想從哪個角度來寫這篇八股文,所以破題不用很長,一兩句話即可。
因為是雲舒老爹出的題目,所以雲仁忠便也沒有躲過,雲舒的老爹和祖父正好借此檢查一下雲仁忠的製藝水平。
雲舒的老爹和祖父都是經過科舉的老人了,所以製藝水平高低,兩人看破題便能看出來。
雲舒老爹出的題目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這個題目出自《論語》顏回篇,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國君魯哀公與孔子弟子有若的對話,全篇大意是現在國家用度不足,怎麼辦?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是個人才,想了片刻便對魯哀公說,為什麼不減稅呢?
魯哀公一聽便急了,心道你是不是傻啊,我都說了用度不足了,你為什麼還要讓我減稅。
聽了魯哀公的話,有若便說,魯公您別急,您聽我說,於是便對魯哀公說了上麵的那句話:“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意思是,百姓有錢了,君主還能沒錢花嗎?百姓若是沒錢,君主的錢又能上哪去淘換呢?
這其實是一個財政賦稅的問題,而且是一個以古喻今的現實問題。
雲舒老爹能出這個題目,說明他雖然在野,但沒少研究大明此時的賦稅問題,而且似乎對於萬曆皇帝斂財的行為持反對態度。
而盧颺關注大明財政賦稅製度,自然也對論語中涉及財稅製度的句子多有研究,對於題目中有若的觀點,盧颺總結起來其實是先秦時期傳統的輕徭薄賦的財政製度的一種體現。
在春秋那個國家統治力和組織力薄弱的社會製度下,這種觀點很有現實意義,而且一直到現在,持這種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
不過對於盧颺這種受過現代國家治理模式洗禮的人,自然對於一國的財稅製度要有更深的認識。
時人對於財稅的理解也就到了“取之於民用之於節”上就差不多了,但是盧颺自然對一國財稅賦予了更多的職能,比如單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個理念便領先了明人幾百年。
更曠論財稅的降低貧富差距、調節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政權等等職能。
這些觀點隨便拿出一條來,都能讓考官眼前一亮,特別是能讓朝廷的當權者眼前一亮,直呼大才。
盧颺有後世幾百年的知識積累,妥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也是盧颺得以在晚明搞事情的依靠所在。
因為每日的訓練,雲舒老爹剛說完題目,盧颺腦子裏已然有了破題之策,隻是這是在雲家,盧颺覺得自己得給雲仁忠一點麵子。
正所謂孩子是自己的好,再公正無私的長者,也不喜歡別人家的孩子襯的自家孩子跟白癡一般。
雲舒老爹出的這道題,是一道標準的四書題,而且也沒有截搭,相對來說算是簡單的了,不過簡單的題目,若想答出花來卻也很難。
果不其然,見盧颺久久未做答,雲仁忠便拔得頭籌,先起身頌道。
“仁者愛人,恤民之疾苦也,輕徭薄賦,藏富於民,乃國之本也。”
雲仁忠說完,盧颺便見雲舒的老爹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
公正的講,雲仁忠的這個破題還算不錯,首先點出了全篇的宗旨:輕徭薄賦。另外,還說出了孟子的仁者愛人的觀點,也算是不錯了。
不過這樣的破題,若是在延慶這樣的窮鄉僻壤,應該算是出彩了,畢竟延慶就沒幾個秀才,教授學生製藝的老師一般也是秀才,雲仁忠能夠從中出挑,也完全得益於家中有進士舉人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