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闈二(3 / 3)

其實對於這一步,就相當於後世高考閱卷前的試卷掃描環節,不過那時代有計算機,三萬五千份試卷掃描,一台機器估計用不了一天就給掃描的妥妥的,而且完全的一模一樣,也不會出現任何人為的貓膩。

不過這時候沒有計算機更沒有掃描儀,隻能事先雇傭一些順天府的吏員和不參加鄉試的秀才和童生來謄抄。

等到八月十三日,考生們考完第二場的時候,第一場試卷的謄抄版已經放到了閱卷官的案頭。

此次順天府鄉試一共十八名閱卷管,除了一名主考官和兩名副主考之外,其餘的十五名閱卷管也叫同考官,他們按照五經分為詩、書、禮、易、春秋五房,每房根據製本經的考生的多寡,閱卷官的數量也是不一樣,但最少也有兩名。

十八個考官要批閱三萬多份考卷,平均一個人要批閱兩千份,而且還有時間限製,最晚到八月底前要張榜,這期間還要給主考官留出審閱的時間、搜落卷的時間、商議的時間、張榜的時間等等。

當然更為關鍵的是,雖然後兩場的考試不如頭場重要,但是卷子還是看一遍的,後兩場的卷子加起來也得有個六萬份。

時間太過緊張,所以考官很多情況下都是連夜批閱,而且即使這樣,頭場的卷子也不可能全看,隻能挑頭場的首道四書題和首道經義題重點來看,而後世流傳的鄉試解元卷便指的這類卷子。

等到八月十六日清晨,盧颺出了順天府貢院的大門,這次鄉試對於盧颺來說,便算是告一段落了,畢竟後麵的事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足足的睡了一日,等到晚間,盧氏夫婦給盧颺補過了一個中秋節,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三女又是對著月亮許願,不過盧颺猜測這次三女許得願望應該一樣,皆是盼著自己中舉。

第二日上午,盧颺一家又回到了京郊的盧家莊,就居住環境來說,盧颺還是喜歡盧家莊,畢竟那裏的裝修家具什麼的都偏現代一些。

特別是三女,更是喜歡盧家莊裏的衛浴設施,因為那裏有一擰水龍頭就出熱水的浴缸和幹淨整潔無異味的衝水廁所。

等到八月十八日,盧颺在盧家莊裏召集了文起社的聚會,因為鄉試剛考完,這次文會便沒有再鑽研八股,而是盧颺帶著大家看了附近莊子裏的打井裝置。

文起社雖然沒有明確的宗旨,但是務實是盧颺一直提倡的,也是文起社的會員們認同的理念。

盧颺有一句對聯,眾人都覺得寫的特別好,那便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所以在盧颺的提倡下,文起社的社員們並不是隻評論時文,連帶著朝政也會討論,而且盧颺又是還會組織會員們深入鄉間地頭、工廠作坊和市井瓦舍,看最真實的民生。

文起社中有個叫張克儉的會元,歲數不大,是個富家子弟,當他跟著老農勞作了半日後,不僅感慨道:“吃了二十年的米,才知道種田是如此辛苦。”

以後在吃飯,盧颺再也沒見過他剩過糧食。

對於文起社如此新穎的聚會形式,會員們都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他們發現,當自己真實做過一件事後,再寫文章時,便不再空洞,而是有了切身的體會,寫出來八股文,也能言之有物了。

還是那個張克儉,以往寫憫農的文章,他多是無病呻吟,可是自從自己在田裏勞動了一回,和老農交談了一回,他便知道耕牛、種子、農具和水利對於農民的重要性了。

國子監每旬一考的時候,他的一篇恤農,便得到了當堂博士的不吝誇讚。

另外,盧颺還一直想著什麼時候有機會去縣衙參觀一番,領著會元們看一下一個縣衙是如何運轉的。

但是在京師,盧颺也不認識什麼縣令之類的,延慶知州他倒是熟,但是太遠了,這麼多人長途跋涉便也不合適了,不過盧颺倒是組織了一次模擬衙門,讓每個人體驗了一把當縣令的官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