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部兵馬快,不及倭兵閉門,早有軍士殺到。部兵護住城門,嚴顏等將統兵殺入。倭兵見徐湖已死,兵無戰心,開北門出逃,亦欲逃往別郡。金旋精兵,最善追擊。李嚴率軍入城安民,張飛、嚴顏、王雙三將各引部軍在後緊緊追殺。
倭兵潰軍眼見將到北邊海港,不由放下心來,正慶幸逃得性命。不料此時伏兵突起,黃忠、張合引軍殺到,與張飛兵馬前後夾擊,倭兵哭喊連天,潰不成軍,被黃忠軍團,殺得血流成河,未及一個時辰,皆都命歸西天。
同時,東天郡各處港口,卻遭太史慈所部襲擊。太史慈率本部兵攻下軍港,殺盡兵士,盡奪船隻。太史慈部將曹仁、周泰、王平三將各率部兵,攻下其餘港口,殺盡守兵,分頭駐守。
東天郡海邊,共有良港四處,黃忠命太史慈軍團四將,各率本部,分守港口。通知徐庶、趙雲引軍棄去營寨,將糧草、輜重皆搬入東天郡城。
東天郡已下,黃忠、徐庶上表告捷。金旋聞知大喜,命二兵團呂布軍團、曹彰軍團二十萬精兵趕赴東天郡,與一兵團合力守禦,以為征討東倭基地。
時徐閣在釣魚島與周瑜大軍交戰,突聞中國大軍攻擊東天郡,不由大驚,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眾將聽聞東天郡戰事,不由大吃一驚。東天郡戰略要地,扼住徐閣水師歸路。眾將紛紛提議大軍回撤,重奪東天郡城。
徐閣思忖良久,決定集重兵徑取夷州。此舉出人意料,眾將多有異議,徐閣道:“中國軍隊往攻東天郡,東天郡守兵薄弱,必為所下。中國兵馬不利海戰,但於陸地攻守,卻是諸軍所長。北胡兵馬驍勇,卻被中國軍隊幾次大戰,主力盡失。我等與其爭占郡城,雖兵馬眾多,亦是以己所短攻敵之所長。中國軍隊奪取東天郡城,必會加強防衛,夷州防守必然空虛。況且若我大軍退回,與其爭戰於我國諸島,周瑜兵團壓力驟減,必趕往東天助戰,我軍反而勢危。若重兵直攻夷州,敵軍或會回撤支援,我軍待機在海上與其大戰,如此我軍負少勝多。若攻下夷州,我軍以為基地而常駐,東天後勤供應,皆從夷州轉運。夷州若下,東天則可不戰而複得。此圍魏救趙之計也。”
眾倭將向以徐閣馬首為瞻,此時見徐閣主意已定,皆無異言。大軍舍了釣魚島,殺奔夷州而去。
周瑜早知黃忠攻打東天島一事,此時見東倭退軍,卻是往夷州方向而去。尋思半晌,認為夷州軍港,易守難攻,郡內尚有大軍五十萬,郭嘉、薑維等人皆足智多謀,必不會有失。命快船繞開東倭水軍,急赴夷州報訊,自率大軍棄了釣魚島,星夜趕往東天島,欲趁東倭主力在外,一舉攻克東倭諸島。
金旋接到周瑜急報,命令全郡加強戒備,命關羽率二十萬兵馬防守軍港。夷州軍港,易守難攻。周瑜所選軍港,其形做寶葫蘆型,通住大海之處最為狹窄。大型戰艦出入港口,須於漲潮之時方能通過。金旋因夷州戰略要地,對軍港防守,極其重視,擇地形設置多台投石車,備有大量大號震天雷,以及巨弩等大型攻擊器械。
其時因無良好機簧,故此火炮雖有圖紙,無法製作。研究院發明大號震天雷後,配以精致小型投石車,雖然射程較近,但準確性較高。夷州軍港易守難攻,敵軍攻港戰船,俱在投石車射程範圍之內。
其時夷州人口稀少,東部多為山地,道路不通,唯西岸沿海地區人口密集,道路通達。而軍港所在,正好扼住通道咽喉。軍港之外,雖有處靠岸屯兵,卻無陸路相通。徐閣欲要攻下夷州,必須攻克軍港。
徐閣帶領倭兵到達夷州郡軍港外海,命前鋒統兵試探,至葫蘆口處,船不能進。眾將不明所以,報告徐閣,徐閣前往觀看,告眾倭將道:“今我等失算也。有此軍港,夷州固若金湯。此處僅漲潮時方能駛進大船,況且此處狹窄,我大軍不能一擁而上。金旋水師阻住入口,配以兩岸防禦,我大軍必不能進。我軍勞師無功,必為所乘。大軍佯攻,趁其不備,回返國內。先行恢複東天郡,然後待機而行。”
徐閣佯攻一日,次日留下戰船少許,引誘夷州守軍注意,主力水師迅速回返。行至半途,徐閣聞報周瑜大軍已全部出動,趕往東天郡。徐閣大驚,命水師全速返航。
周瑜水師到達東天郡,與黃忠等合兵,共大軍一百一十萬。黃忠、周瑜、徐庶、呂布等將計議,決定兵分三路,攻打東倭其餘三郡。呂布、曹彰兩軍團二十萬兵馬攻打東道郡,趙雲、太史慈兩軍團二十萬兵馬攻打東飛郡,黃忠、徐庶率張飛、張合軍團共三十萬兵馬攻打東升郡。周瑜四十萬大軍留守東天郡,運送兵馬,往來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