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誌忠用溫暖改變苦孩子的命運(1 / 3)

燕趙都市報報道.

十七年前,因救助淶源縣桃木疙瘩小學包括張勝利在內的13名失學學生,上書團中央,淶源縣原政協副主席車誌忠發起了中國希望工程,情動中國。

十七年後,年近古稀的車誌忠依然矢誌不移,扶危濟困,救助貧病兒童,因他溫暖的扶助,數以千計的淶源苦孩子重返學堂,改變了命運。

2005年春天,車誌忠無私救助先天性心髒病患者小彥雲的故事,再一次感動了我們。

■仍在為貧苦孩子奔走

車誌忠今年已經69歲,但一點也不見老,耳清目明、思路清晰,高大的身軀依然健壯。不久前北京的一群大學生誌願者來訪,他帶領大學生們爬了趟白石山,連續爬了七個小時,許多大學生都跟不上他。

車誌忠1998年已經從淶源縣政協副主席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但他退休後變得更忙了,他又擔任了淶源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搞希望工程,救助貧苦孩子成了他的“專職”。

2004年,車誌忠被中組部授予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稱號,並獲得了團中央首屆希望工程榮譽(貢獻)獎。淶源縣委為他整理的一則材料統計顯示:車誌忠退休後的七年中,救助貧困學生723名,撫養孤兒16名,引建希望小學6所,從外地為淶源拉回語音室設備、電腦、桌椅、學習用品等310餘萬元(其中現金185萬元)。

在淶源,車誌忠有很高的威望,縣裏的幹部都說他是淶源縣的功臣,老百姓稱他是有求必應的“活菩薩”。無論幹部還是老百姓,見了他都會恭恭敬敬地喊一聲:車老師。

有誌願者到淶源後感歎:沒想到車老師在淶源影響這麼大,去一些旅遊景點,一說是來淶源找車老師的,人家死活不收費。

車誌忠其實是北京人,他老伴也是外地人,他們都是1959年響應祖國號召支援邊遠山區建設的大學生,車誌忠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老伴蔣鶴君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車誌忠沒想到的是,他與淶源這個貧窮的小縣的情緣至死也難以割舍。

與車誌忠對坐,他會用他那特有的柔和的北京話細說淶源:這裏是小英雄王二小的故鄉,抗日戰爭時淶源12萬人,有8萬人參戰,烈士2614人。至今,淶源仍是國家級貧困縣,在它現有的28萬人口中,仍有6萬山區農民無法解決溫飽問題,因此,至少有數千名學生需要救助……

■發起希望工程純屬偶然

1987年,淶源一中普通教師車誌忠的一篇《淶源縣發展旅遊之我見》長篇調研文章引起了縣委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後車誌忠成為了縣級幹部,當選淶源縣政協主管旅遊的副主席。

擔任政協副主席不久後10月的一天,車誌忠帶上學生和兒子去淶源西北部大山深處考察旅遊資源,高倍望遠鏡中出現了一個1800米海拔的山頂上的村莊,和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他們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爬上這個小村,驚訝地發現這個小村貧窮得難以置信,小學校就在一個樺樹皮做頂、石塊壘起的四麵漏風的教室裏,孩子們的腳上大多沒有鞋子……

車誌忠歎息著,讓兒子把衣服脫下來給了穿得破爛的孩子們,他一家一家走訪,給他們每家都留下了一點錢。回去後,他又搜集了一大包舊衣服讓人送了去。

但就在第二年春天,桃木疙瘩13名學生中除了村長的兩個孩子其他人全部失學了,一個叫張勝利的孩子給車誌忠這個他心目中的“大官”寫來了一封信,這封後來流傳甚廣的來信不知打動了多少國人的心靈:“車爺爺,你家今年打得糧食夠吃嗎?我家裏窮,我爹不讓我念書。可我還想念書,長大做一個像你一樣為國增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