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讓社區和諧從國學開始(1 / 2)

燕趙都市報報道,71歲的涿州退休老人彭飛,今年因腦血栓一直身體欠佳,但社區裏孩子們的“國學”課沒有停。8年了,作為“義塾”的創辦人,他堅持每個周六的傍晚(暑假時是每天傍晚),都讓社區裏傳出孩子們朗朗的讀經聲。至今全市已有2000多個孩子受益,8個熱心的社會誌願者也來擔當塾師。

退休後想為孩子做點事

麵如冠玉,長長的壽眉,加上深藍色的唐裝,71歲的彭飛老人身上有著悠悠古韻。

記者見到彭飛老人那天,他剛輸完液,手背上還粘著白膠布。聽家人說,老人自半年前因腦血栓住院後,現在身體剛剛恢複。看上去彭老一點不像大病初愈的樣子,慢條斯理的話語卻是力度鏗鏘、思路清晰。“是國學給了我力量,現在我每天學習。一本《中庸》,讀了近百遍。”彭老說,在他年輕的時候,用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道德教化孩子就是他的理想,這個理想終於在他退休之後得以實現。

退休後,彭飛老人萌發了在自己所在的社區利用假期時間免費辦學習班的想*。他想為孩子做點事。

記者在彭老家看到了當年的那份招生海報。上麵寫道:“退休人員彭飛,自辦中華傳統文化學堂,簡稱‘中文學堂’,專門為青少年及對此感興趣者講授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教以修德、做人、養生、健體、開智、成才的道理和方*,義務講授,不收資費。”

在人們的議論和質疑中,2001年暑期,第一期“中文學堂”如期開班了,有16個小朋友報名,大的11歲,小的隻有3歲。書是彭飛免費提供,授課費他一分錢不要。

社區裏8年朗朗讀經聲

彭老從自家房子裏牽出電線,點上一盞燈,露天教孩子們朗讀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等簡單內容,每天一小時。社區裏傳出朗朗書聲,讓家長們都紛紛駐足。每天下午,彭老家樓北一處空地上,小馬紮、小黑板、孩子的讀經聲,成了社區的一道亮麗風景。

從2003年暑假開始,彭老又增加了《弟子規》班,把課堂搬到了小區大門內西側的小廣場,也吸引了其他社區的孩子們,兩班入學的孩子累計達到80多人。後來彭飛老人又在自己家裏開設了《論語》班,每周六傍晚7時30分開課,學習一個小時。

漸漸地,人們發現跟著彭飛老人讀書的孩子們跟以前不一樣了,學會了集中精力幹一件事,也變得更有禮貌了。“這也是讓我十分自豪的事情!”彭飛老人說,每次走出家門,總有不少孩子向他打招呼:“彭爺爺好!”

2006年10月29日,由彭老主辦的“文昌祠義塾”在市學宮大殿揭牌。這也是中國當代第一所義塾。

彭老的義舉感動了很多人,現在已經不再是老人一個人孤軍奮戰,陸續有8名誌願者不計報酬前來助教,他們中間有教師,有工人,還有售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