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球用愛拚起來一個家(1 / 3)

燕趙都市報報道一個依靠種地為生的普通農民,用自己的大愛將無依無靠的人聚到自己身邊,五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拚起了一個溫暖的家。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他始終在重複一句話“小貓小狗我都愛惜,何況是人呢?這些都是生命,我再窮也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在街頭流浪。”

■事跡回放:都是可憐的生命

2008年9月19日,一個患有腦炎的男孩住進了邢台市人民醫院,迫於貧困,他們向社會求助,一個特殊的家庭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魏金球,南和縣左李召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今年73歲,是這個特殊家庭的一家之主,老實本分的農民本性讓他不善言辭,從鄰居和知情人的言語中透露出這個家庭的來曆。

老魏年輕時由於成分比較高,年齡已經很大了,可一直娶不上媳婦,哪個姑娘也不願意嫁給成分高的人,老魏一直靠打零工過日子。“那時候,經常在邢台、任縣、南和來回跑,哪兒有活就去哪兒,後來遇見了當保姆的劉明珍。”魏金球告訴記者,當時劉明珍在邢台當保姆,幹了四五年,但是沒掙到一分錢,後來身上生了疥瘡被攆了出來,老魏看她可憐給她治好了病,劉明珍就跟了老魏。

劉明珍是最先走進這個家庭的,她靠撿垃圾增加一點家裏的收入。1996年的一天,劉明珍像往常一樣出去撿垃圾,當她走到一家醫院的垃圾堆時,看見垃圾堆上有幾隻狗正圍著一個破箱子在聞,劉明珍過去一看,是一個剛剛出生的女嬰,身上還帶著臍帶,沒有猶豫,她就把小家夥抱回了家,這個女嬰就是二女兒魏信芳。

2000年的一天,剛剛四個月的魏順江(小名川江)被遺棄在邢台,剛好讓從這裏下車的魏金球看到,魏順江也成了這個家裏的一員。梅英是家裏最大的孩子,也是過來最晚的。梅英的老家在陝西,她隻記得6歲的時候跟著舅舅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舅舅對她說帶她找媽媽。據梅英講,媽媽找到了可並沒有找到她的幸福,媽媽對她用過燒紅的鐵鉗子、皮鞭,還光腳站過釘板,能用的方*都用過。“什麼樣的罪我也受過,前麵這幾顆牙都是假的,是媽媽用鉗子掰下來的。”梅英指著自己的門牙說。

2008年,五個可憐人組成的家庭又有了新的變化。9月初魏順江突然發燒不退,幾天後他的病情加重,不能吃飯、不能說話、身體也不能動彈,後來經醫院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為了給孩子治病,魏金球花光了家裏的積蓄,花光了村民的捐款,花光了好心人的資助,但是魏順江的病情依然沒有大的變化,救子心切的魏金球又把孩子送到了北京軍區總醫院。

■人物回訪:一門心思給孩子治病

10月28日,魏順江從邢台市人民醫院出院,魏金球借了一些救命錢之後直接帶著他去了北京,希望能用好的醫療條件挽救孩子的生命。記者聯係了和魏金球在一起的梅英,在電話裏梅英告訴記者,現在魏順江的病情出現了好轉。“他現在能哭也能笑了,胳膊腿還不能動,說什麼話他都明白,就是不好好吃飯,在北京一個多月,媽媽有時候過來看看他,前幾天把家裏的羊都賣了,又湊了一部分錢,錢都給了醫院,我和爸爸每天湊合著吃一些東西。”

由於病情不見大的好轉,很多人都勸魏金球放棄對小順江的治療。“好多人給我說過,有的醫生護士也說過,不要讓我再給他治病了,像這種病很難治好,不如把他送進福利院,生死由命吧,可是我放不下他,從小一點點把他喂大,現在有病了就把他再扔了,我做不出來,不管花多少錢,能治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魏金球在電話裏說。

雖然小順江的病情沒有明顯的好轉,但一直有好心人在對他進行資助,據梅英說,在北京的這段時間不斷有人給他們捐款,已經捐了近萬元,全都用於治病,醫院每天對小順江進行康複治療。除了魏順江外,讓魏金球放不下心的還有梅英,“這麼大了還沒有戶口,出門、工作都不方便,回去還得給她上個戶口。”魏金球說。

魏金球告訴記者,對於孩子的未來他沒敢想太多,自己的年紀已經大了,在有生之年會盡力地照顧他們。

■報道影響

在本報的報道下,這個特殊的家庭為世人所知,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讓一個幼小的生命得到延續。河北電視台、北京晚報都曾經予以關注,更多的好心人對這個困難的家庭,對魏順江予以幫助,邢台市人民醫院為其免去大部分治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