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塵埃落定(6)(1 / 2)

瑞昌五年正月,大吳皇家科學院正式成立,由皇上直接管理,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瑞昌五年三月,內閣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其職能慢慢朝著丞相製度變革,內閣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可與皇上直接商討國之大政方針;瑞昌六年八月,精鐵被研製出來,也就是數百年之後的鋼材,不過質量方麵,還有待改進,此項任務交給了皇家科學院教授組。

瑞昌八年五月,第一台蒸汽機出現在大吳的京城。

這個時間,比較曆史上第一台蒸汽機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五十年。

大吳皇帝吳宗睿對於第一台蒸汽機的出現,表現出來極大的關注,接下來三年的時間,皇家科學院教授組傾盡心血,對於蒸汽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分離式冷凝器、氣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杆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調速器等技術相繼被突破,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出現。

有了朝廷的支持,蒸汽機的技術,被迅速運用到冶煉、紡織和機器製造之中,最先得到好處的是南方的紡織業,因為蒸汽機的運用,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瑞昌十一年正月,皇家科學院按照皇上提出的理念,開始將蒸汽機用於輪船的推動,世界上第一艘鋼鐵構架的輪船,於當年的十一月誕生,由蒸汽機帶動行駛的鋼鐵構架的輪船試航,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沒有人相信鋼鐵能夠下水,皇家日報刊登消息之後,很多人不遠萬裏趕赴萊州,親眼目睹第一艘自動行駛的輪船。

有了皇上和朝廷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大量的科技人才進入朝中為官,重視科技的理念在朝中得到了完全認可。

朝廷官員的更新換代也在逐漸進行之中,更多的年輕人進入朝廷,甚至是進入內閣,原內閣首輔曾永忠、內閣大臣史可法、內閣大臣洪承疇等人致仕,盧發軒成為內閣首輔,廖文儒成為內閣次輔,其餘五位內閣大臣,全部都是新麵孔。

皇太子吳凡丞,變得幹練成熟,朝中一般性的事情,都由他與內閣商議之後,直接處理,不必請旨,除非是有重大的事宜,才會啟奏皇上決定。

蒙古草原最大的城池呼和浩特於瑞昌八年建成,接下來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呼和浩特前往內地的官道修建完成,這裏成為蒙古草原的中心,蒙古部落的貴族大都前往呼和浩特居住,基本擺脫了遊牧生活。

瑞昌十年正月,朝廷派遣的第一支五千人的大軍,前往烏斯藏都司駐紮,皇上親自將烏斯藏都司改名為西藏,明確西藏的各類佛教與活佛都要服從朝廷的管轄。

海上貿易取得極大成功,大吳朝廷控製了大部分海上貿易的通道。

這期間,登萊新軍水師也在海上進行了幾次規模不大的戰鬥,其中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戰艦聯隊與大吳朝廷水師的衝突,堪稱為海上作戰的經典,登萊新軍水師以絕對的優勢打敗了西方國家戰艦聯合編隊,讓西方國家徹底屈服,認同大吳水師的海上霸權。

至於說東印度公司,還算是明智,看清楚了局勢,願意服從登萊新軍水師的號令,選擇合作,雖然說利潤大幅度減少,不過總算是保住了整個的公司。

截止瑞昌十年,登萊新軍水師在海外建立了十一個軍營,這些軍營有力保證了大吳朝廷的海外商貿之安全,保證了大吳水師海上霸主的地位。

非洲的黑奴大量出現,他們遍布南北,甚至在最北邊的奴兒幹都司,都能夠看見黑奴的身影,朝廷對於此事倒是沒有過多的幹涉。

從瑞昌五年底開始,大量的西方人進入大吳,這些人來到大吳之後,有的進入皇家科學院,有的進入皇家學堂,還有部分直接進入朝廷,大明各地的繁華讓這些西方人詫異吃驚,而通過他們的書信與介紹,更多的西方人來到大吳。

大吳的京城北京,再次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市,城池之中的人口超過了五百萬,城市的規模再一次的擴展,南方的南京成為世界第二大城市,城市人口規模接近五百萬。

大量的人才在大吳京城聚集,極大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進步。

瑞昌十一年底,在真正意義上的輪船誕生之後,皇上提出了電燈電話的理念,將這個任務正式交給了皇家科學院教授組,要知道電燈電話的誕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距今還有兩百多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