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將軍仁德,除了以市場價購買藥材外,還主動出兵剿殺背青嶺的山妖。當然,也隻限背青嶺,這周遭十萬大山到底是妖物的地盤,打壓的愈狠反彈的也愈凶,給木墩城多開拓一點安全地界便夠了。
不清楚繁華都城有怎樣的習俗,但木墩城的百姓都會在家擺上伯山公的神牌,可要說神廟,唯有背青嶺有一座,供奉的是白仙。
尋常人家除了供奉福壽祿三星外,還對五大家仙尊崇有加,分別是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以及灰仙老鼠。傳說木墩城還隻是一個落魄小村莊時,白仙會變成一個小腳老太太來做產婆,也不免費,去富人家就收取銀兩綢緞當報酬,去窮人家則收一頓吃食,而被白仙接生的孩子未必多有出息,但一定能無病無災長大成年。
去白仙廟祈禱,說不定就能求得貴子,再說了,甭管什麼廟,進去就拜準沒錯,給自家即將出征的男人求個平安也是好的。
有士兵開路,許多百姓也加入去往白仙廟的隊伍裏,哪怕什麼都不求的也想出城看看,其中就有沉魚落雁的莫夫人,和一個大夥都會和和氣氣喊上一聲“慈嬸”的中年婦女。
一路上,他們算是開了眼界,遇到了騎著巨大蟈蟈的妖族少女,又看到了遊在空中頂著京劇獅子頭的大鯉魚,以及成群結隊的足足有西瓜那麼大的蝌蚪,在三葉草大如灌木叢、狗尾巴草高聳似鬆樹的平原,他們還碰見了一群牛犢大的西瓜蟲,直到跳過飄滿食萍的小溪,也沒遇到惡名昭彰的貪狼——這是好事。
食萍是一種奇特的植物,模樣和荷葉類似,勉強算是精怪,可大多靈智不高,青蛙或者昆蟲落在食萍上,大綠葉片便會猛地收攏並沉入水中,直到消化完才會重新上浮打開。
老一輩人常說食萍長大到一定程度,連人都吞的下,而它葉片下的漆黑根須則會異變為水鬼的頭發,食髓知味,會從靜靜等待獵物變為主動攻擊,那些淹死的人都是被食萍下的黑手,但更多人都覺得這是為了嚇唬小孩,讓他們不要在水邊玩鬧罷了。
白仙廟並不難找,那是一座被彎曲溪流半圍住的小廟,朱紅的外牆在一片綠意裏格外顯眼,隻是破敗無比,牆皮剝落,廟簷歪斜,委實稱不上神聖。人們看到了那個老太太模樣的泥胎神像,和沿靠四壁堆滿的枯枝,野獸們儼然將這裏當成了窩,五隻狐狸在神像腳下玩鬧,兩隻黑的兩隻白的,最小的一隻半黑半白,皮上紋路詭譎,就像一張被墨筆畫上符籙的白紙。
若不是念在廟宇神聖,士兵都想獵殺那隻明顯不凡的黑白色幼狐。
但最讓眾人驚訝的是一株長在廟裏頭的板栗樹,它在神像旁生了根,枝丫捅破梁柱與瓦簷,以至於廟頂傾斜,樹冠迎風招展,一對藍紫色的靈鳥在梁上築了巢,振翅高飛時翎羽在陽光下折射出金屬般亮麗的色澤,長如柳條的尾羽在空中蕩起,瑰美而妖異。
有人說那是鳳凰,還有人說是快要成精的雀妖,連見多識廣的晚顏關將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到最後也沒探討個真相出來,但自那天起,那對靈鳥以及那隻年幼的黑白色幼狐就此銷聲匿跡,再也沒人見過了。
男人們砍掉了白仙廟旁的雜草和亂木,甚至清理了簷上碎瓦,然後鋪上了厚厚一層稻草,最後用石頭壓得牢牢的,若不是擔心小廟坍塌,八成連板栗樹也會砍掉,女人們則跪在廟裏虔誠祈禱——除了一年一度的山神節,這是木墩城的百姓最虔誠也最熱鬧的一次。
臨走前,大家心懷憧憬地將燈籠留下,掛在了板栗樹上,走遠了回頭望,就像結滿了赤紅果實。
回到木墩城,卜家藥鋪的老頭兒準備了幾大缸平安湯,原材料是不經放的藥材跟山泉,特地加了甘草熬得清甜,為大夥兒接風洗塵。
不久後,就有婦人開始作嘔,全城竟有近百名婦人同時懷了身孕,其中就有莫夫人跟慈嬸。
可當兵的等不得,戰事告急,每家每戶再不舍,也都送走了一個男人,他們約定,要等到男人們回家的時候再給孩子取大名,讓男人有個牽掛,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