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叔叔和侄子的龍爭虎鬥(1 / 2)

吳承名從來沒有想過武力奪取皇位,至少在正華七年(431年)十月份之前並沒有。

他一直希望可以爭取一個正統的地位。

之所以沒想過武力奪權,第一是因為吳承宗雖然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帶兵打仗了,但他對於軍隊的控製力依然是很穩固的,全國精銳三分之二都聽他的。

另外一點就是一個小故事了,過去了那麼多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據說在正華元年(425年)的時候,吳承名曾經在一次晚宴上感歎自己的哥哥成就帝業,不知道將來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前途。

結果宴會上的一個高級官員卻笑著告訴他:“當今聖人,有秦皇,漢景,晉武之威,卻未有漢武,魏武之力也!”

那個官員就是管理錢糧的治栗大使,張懷德。

之前就是他向吳承宗提議有關於貨幣政策的事情,所以深得吳承宗看重。

在開國的時候被封為南陵伯。

隻可惜他本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齊王黨。

為什麼他投靠齊王呢?因為他有野心。

他的爵位不過是一個伯爵,更重要的是還是世代遞減的那種。

他想和於大文,梁銳文一樣撈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公爵。

可是吳承宗登基的時候曾經說過,除非是軍功,否則不能獲得鐵帽子爵位,當然了,開國五公裏麵的梁銳文例外,畢竟唯有他沒上過戰場。

如此一來張懷德就沒有資格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功勞不至於此,為了一步登天,他選擇了齊王。

這句話當時吳承名並不明白,而是回到了房間和自己的王妃說起來的時候才被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列舉一下秦始皇,漢景帝,晉武帝,漢武帝,魏武帝這兩組人有什麼共同點。

壽命。

秦始皇五十歲駕崩,漢景帝四十歲駕崩,晉武帝五十五歲駕崩。

而漢武帝七十歲,魏武帝六十六歲。

說白了,張懷德就是在告訴他,吳承宗可能活不了多久,在此之前他隻要把握機會,到時候就可以做到一戰定乾坤的效果。

這時候王妃鄭氏還告訴他,劉宋武帝劉裕不也是東征西討,天下無敵嗎?可是也隻能活到五十九歲。

正華元年的吳承宗已經五十一歲了。

轉眼間,業朝滅宋,天下歸一。

正華六年(430年)九月份吳承名回到長安的時候吳承宗已經五十六歲了。

並且這些年來身體不是很好,據說是早些年衝鋒陷陣落下病根了。

總而言之他腿腳有問題,不能跑步,到了正華五年,吳承宗上朝已經需要太監攙扶了。

種種情況下證明了吳承宗身體不好,吳承名更加自信滿滿,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命硬,和漢武帝一樣活到了七十歲,恐怕可以當場吐血了。

回到了長安之後,朝堂上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表麵上看來,齊王的勢力並不強大,隻不過是有一個算不上隊友的於大文和一個張懷德,除了這兩個人位高權重之外,其他人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但吳承名的影響力不在長安,而是東部地區以及軍隊裏麵。

這些年來走南闖北的,哪怕是戰爭結束之後他失去了騎兵軍隊的控製權,但仍然擁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更可怕的是業初的藩王和漢初,西晉的藩王一個樣,不僅僅擁有土地,還有軍隊!

比如說吳承名的齊國掌控的是山東半島地區,這一帶地區的文政軍權歸他,業朝在山東能擁有的隻不過是監察權,除此之外,啥都沒有。

那些監察的官員大部分都是劉宋投降過來的,哪裏敢管權勢滔天的齊王?

以至於吳承名在東部的影響力很大。

回到了長安的吳承名被皇帝哥哥問及想要什麼,吳承名也是毫不猶豫的回答。

“彭城以北,鄴城以南,欲為齊地而厚子孫也!”

這句話大意是吳承名希望擴大自己的領地,想要今天徐州以北,石家莊以南的廣大地區作為齊國地盤,而且還特此聲明,隻是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筆財產而已。

當時梁銳文,公孫籓,葛延等人極力反對,可是吳承宗仍然同意了,並且給了吳承名入朝不拜的待遇。

試想一下,滿朝文武包括皇太子都要跪拜皇帝,唯獨齊王不用,這會讓人怎麼想?

正因為如此,齊王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他漸漸的在長安站穩腳跟。

吳承宗溺愛自己的弟弟,給了他許許多多的優待,可是卻不知道這樣子會讓一個人的野心爆棚。

吳立炎同樣的不甘示弱,在吳承名獲得東部地區的時候,他默默無聞,一直到了正華七年(431年)二月他才出手,向吳承宗要了一個封賞。

這個封賞很特別。

他希望於大文做他的太子少傅,也就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