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招是特別狠的,對於吳承名來說。
於大文雖然沒有給吳承名實質性的支持,但也是他隊伍裏麵的一麵旗幟,有他在,一大群從東南起來的文武官員就會投入自己的麾下。
而對於吳立炎來說,這一招有利無害。
如果說他可以拉攏於大文,那麼就能斬斷親叔叔的左膀右臂,如果不能拉攏,那麼就對於大文好一點,吳承名知道了肯定會猜忌他的。
甚至於他希望叔叔可以弄死於大文,這樣一來於大文的門生故吏就會來到他的麾下。
於大文當時死活不願意接受,但吳承宗卻強製性的讓他上崗。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裏麵,吳立炎多次暗示於大文,可以來到他的門下,可惜於大文全部都錯過了這些機會。
在他看來,吳立炎的橄欖枝也可能是陷阱,一旦陷入其中肯定會萬劫不複的。
就這樣,於大文油鹽不進,激怒了吳立炎,與此同時吳承名也是看著吳立炎的表麵功夫以為於大文跳槽了。
同年四月,齊王駕臨於大文府邸,不知道和他說了什麼,隻知道他出來的時候,於大文“臉色皆白也!”
很多人推測,齊王很有可能是把於大文罵了個狗血淋頭。
從此以後,於大文就隻是名義上當吳立炎的老師,再也沒有踏入東宮一步。
可惜禍不單行,一件意外激化了太子和齊王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意外導致吳承宗和於大文關係惡化,並且造成了業初的大案。
史稱“昌國公案”。
五月八日,齊王第三子,邯鄲郡王吳立勇在洛陽和幾個頑固子弟起了衝突,隨後被洛陽留守於斌下令抓起來打板子。
特此聲明,於斌是於大文的兒子。
本來呢打個二十板子也死不了人,但這個吳立勇實在是性格剛烈,自認為自己是皇家血脈,身份尊貴,於斌不僅僅沒有資格懲罰自己,而且他的父親於大文還是自己父親吳承名的人,尊卑有序。
可是於斌為人正直,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把吳立勇打了一頓,吳立勇也是個急性子,當場拔劍自刎。
這尼瑪於斌當場就人傻了。
立馬派遣醫官搶救,好說歹說才把吳立勇從鬼門關拉回來。
可是如此一來,消息添油加醋的傳到了長安,那麼就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了。
吳承名可是火冒三丈了。
老的不買賬也就算了,小的還敢欺負自己兒子!?
於是吳承名立馬跑到皇宮裏麵跟自己的哥哥賣慘。
本來這件事情的確是吳立勇的問題,怨不得別人,吳承宗也沒有那麼笨。
可惜吳承名打了感情牌,說了一段話之後徹底斷了於斌的生路。
吳承名說,他們兄弟兩個起兵就是為了保護家人,如今天下統一了,怎麼反倒是讓自家人受委屈了?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讓那些貪官汙吏殺了算了。
聽著這些話,吳承宗破防了。
隨後表示,一定要為吳立勇討回公道。
五月十五日,吳承宗突然下令,逮捕於斌,打入死牢。
於大文苦苦哀求,無濟於事。
十八日,於斌被殺,年僅二十七歲。
如果說故事僅僅是這樣的話,那麼就不至於引發如此龐大的案子了,可是十八日之前的三天裏,大業朝廷充滿了腥風血雨。
作為丞相兼國公的兒子,於斌怎麼說也要推到秋後問斬,可是卻如此快的被斬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吳立炎的介入。
吳立炎在十六日的時候向吳承宗提議對於斌從輕發落,遭到嗬斥。
十七日,吳立炎帶領中書省丞相梁銳文以及楚國公宋得之為於斌求情,依然被嗬斥,甚至於梁銳文都被罰俸祿半年。
到了十八日早上,皇後也向吳承宗求情。
那一刻吳承宗感覺到了不可思議,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兒子吳立炎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救於斌,可是他依然是鐵了心的要殺於斌。
於是下午於斌就死了。
於斌死後,朝廷上出現了驚人的翻盤局麵。
原本強勢的齊王黨瞬間遭到削弱,於大文大量的門生故吏都跑到了吳立炎的麾下。
這就是吳立炎想看見的。
他和於斌沒有什麼交情,但他很清楚,自己向於斌求情並不會有太大的壞處,畢竟他的太子位很穩(後宮宋皇後可是無人能動搖的)。
這幾天的操作下來,他等於給叔叔吳承名扣上了公私不分,放縱子弟,殘害忠良,不念舊情的帽子。
如此一來那些中立的,甚至於齊王派的人都紛紛跳槽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次齊王做得太過分了。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事情結束了的時候,五月十九日,於斌被殺的第二天,一紙罪狀呈到了吳承宗的麵前。
轟轟烈烈的大案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