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有關於帝國北方的事宜(2 / 2)

高句麗,柔然之所以都這樣子心甘情願的給魏國送東西,說到底也是害怕,他們不敢對業朝發起正麵進攻,就寄希望於魏國能爭口氣,削弱,推延一下業朝。

事實證明拓跋黎做到了,甚至於差點重新入主中原!

正華七年(431年)八月初,拓跋黎經過幾年的猥瑣發育,已經擁有了八萬多騎兵,人強馬壯,武德充沛。

於是他悍然率領大軍南下,攻克了平城北部的懷荒鎮(今張北縣),得知消息的吳承宗順水推舟把吳立炎放到太原。

這時候吳立炎掌控著河北北部和山西地區的大量軍隊,這一次出來也隻是相當於撈戰功而已。

果不其然,九月初,吳立炎率領三萬騎兵,突擊魏軍,斬殺兩千餘人,俘獲四千人,潰逃八千,收回懷荒鎮。

這一戰業朝雖然收回領土,但在此之前拓跋黎已經在這一片地區燒殺搶掠,擄走了四萬多人,牛羊馬五萬多頭,糧草工具無數。

由於帝國精銳基本上放在幾個軍事重鎮,再加上拓跋黎的軍隊太多,太原和平城的軍隊加起來都沒有三萬,所以就隻能看著他們燒殺搶掠,一度打到平城門口,耀武揚威。

吳立炎擊退拓跋黎之後向皇帝吳承宗上表,說希望可以率領大軍北伐,徹底剿滅北魏殘餘勢力。

他不知道,正是因為這個建議,硬生生的掀起了一場巨大的內亂,以至於這個新生帝國差點走向崩潰。

原因很簡單,北伐並沒有什麼錯誤,在那個時候,北魏越來越強大,不敲打,削弱一番是不行的。

但如此一來,吳立炎的軍功就會越來越大,並且掌控的軍隊會越來越多,隻要是吳承宗同意大規模北伐,那麼至少給吳立炎標配十萬大軍起步。

吳承名想自己吃下這個果實,於是向吳承宗上書,說:“太子是國家的儲君,不能輕易陷於兵鋒之中,臣弟願替太子北伐,剿滅鮮卑。”

在洛陽的宋得之和梁銳文立馬就急眼了,直接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反駁了吳承名。

“鮮卑,跳梁小醜爾!太子滅之入探囊取物,何須勞煩齊王親往北境?”這是梁銳文說的。

宋得之說的更加直白:“區區鮮卑,臣能滅之,何況太子呼?有何險?”

但吳承名非要去,還無理取鬧,吳承宗實在是煩了,就下令,吳承名領河北軍事,北伐滅北燕。

這樣子兩邊都討了好,吳承宗也能坐享其成,滅兩國,那麼誰會吃虧呢?反正不是自己人吃虧就對了。

九月下旬,吳承宗調集四萬征伐營,三萬北騎軍,交付吳承名,讓他入鄴城主持滅北燕事宜。

並且把山西,河南,荊州地區包括十二匈奴部落抽調的軍隊,共計九萬餘人交給吳立炎。

當皇帝吳承宗親自送齊王吳承名出長安的那一刻,他和滿朝文武都不會想到,幾個月後這位藩王竟然會掀起滔天大禍,讓中原再次生靈塗炭。

此時此刻,距離齊王之亂還剩下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