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華九年(公元433年)二月四日,太子吳立炎率領大軍從山東南下,攻克了高平,兵鋒直指陳留,與此同時,在鍾離的宋寖同樣是率領三萬精銳北上,抵達彭城,對陳留形成了掎角之勢。
這時候放眼望去,齊王吳承名已經是甕中之鱉了。
但他還不甘心失敗,集合軍隊想向北進軍,撕開一條路線,占據河北北部地區。
隻可惜吳立炎並沒有讓他如意。
八萬大軍壓到了陳留城外二十裏,齊王軍基本上全部潰逃,隻剩下不到五萬人。
這時候宋寖急行軍,連夜抵達陳留,和吳立炎彙合,相當於堵死了齊軍。
到了最後一刻,齊王下令,把陳留城內百姓全部驅趕出去,掠奪城內物資,打算背水一戰,死守陳留。
而在驅趕百姓的時候,吳立炎和宋寖率領大軍趁亂殺入其中,十幾萬大軍在城內外大打出手,血戰三天!
到最後皇帝吳承宗的大軍抵達陳留城外,那些負隅頑抗的齊軍終於崩潰了,全線潰逃。
這個時候,吳承名身邊隻剩下幾百騎兵親信,他們打算突圍出去,隻可惜竟然遇見了吳承宗的主力部隊,瞬間被包圍。
當時指揮這場戰鬥的是甘贏,他沒有多想就下令全部滅殺,一個不留。
吳承名拚死突圍,卻事與願違,到最後隻能表明身份,投降了。
正華九年二月十二日,齊王吳承名投降,齊王之亂平定,曆時一年三個月。
齊王之亂平定了,那他的發生造成了什麼呢?
起源於張懷德案的這一場叛亂,給予了大業帝國巨大的創傷。
根據業朝官方的資料,這場戰爭開始之前,整個帝國有戶三百二十七萬四千餘,人口在兩千五百萬左右。
戰爭結束之後的正華九年隻剩下兩百八十七萬戶,人口降低到了兩千萬左右。
這場戰爭席卷了河北,中原,山東,淮河兩岸,東南長江地區,這些地方都是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地區,所以造成這樣的後果已經算得上是很輕了。
但更重要的是業王朝在經濟,軍事,外交和政治上的影響。
經濟上,由於發達地區被破壞,導致了帝國中央經濟陷入了崩潰,吳承宗下令根據地區受損程度減免賦稅,但為了讓國家正常運行,其他沒有被戰火波及的地方則是莫名其妙的被加重了稅收。
比如說關中,益州,交州,荊州。
軍事上,業帝國和齊王雙方加起來超過八十多萬大軍在戰後僅剩下四十萬,精銳之師損失慘重也就算了,連將領都是沒了一票。
宋得之,吳立德,林眾,林從。
外交上的情況更加糟糕。
戰前的業朝武德充沛,給外族十個膽子都不敢掠殺漢人,而正華九年大業的外部情況是怎麼樣的?
高句麗騷擾遼西走廊,北魏鮮卑入侵,占領平城,太原,林從都被活捉,對北方軍影響極大。
匈奴十二部落竟然都跟著反叛,讓河套地區一度失控。
柔然則是出動精銳部隊,跟著北魏搞事情,到處燒殺搶掠。
政治上,大批武將戰死沙場,具有代表性的將領不斷的隕落,讓業初以外戚,武勳,世家三足鼎立的局麵崩壞。
宋得之的死讓外戚勢力急劇萎縮,好在宋寖在東南戰果累累,戰後代替了他的父親領導外戚,才能堵住這個缺口。
而武勳的崩壞才是最重要的。
帝國雖然龐大,但並沒有多少個有代表性的武勳,宋得之被劃入了外戚,那麼武勳就隻剩下林從,林眾,張升,藍田等人。
反觀世家,在這場戰爭中勢力瞬間膨脹起來,因為中央到地方有了很多空缺,官員非死即傷,為了更好的貫徹朝廷旨意和恢複地方,武帝吳承宗隻能使用關中和山東地區的世家,出任地方官。
在武帝時期的後十年,世家就這樣不斷的提升力量,越來越強。
到了宣帝吳立炎時期,為了對抗世家,吳立炎也是不留餘力的提拔自己的表弟宋寖家族和自己皇後的家族力量,以此和世家對抗。
世家掌控政權最好的時期就是天下文治的時候,宣帝時期南征北戰,並且從外戚和武勳家族中提拔了很多官員,慢慢的代替世家。
到了文帝時期的業朝,世家才萎縮到了和武帝初期那樣,不敢和其他兩個勢力爭鋒。
但也正因為如此,打壓了世家,再加上文帝中後期天下太平,武勳勢力削弱,才能讓外戚變成了帝國內部的中流砥柱。
從而引發了大業帝國長達百年的外戚幹政,每一位皇帝繼位初期都免不了被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