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齊王之亂平定,業朝三路北伐(2 / 2)

這些都是後話,現在說出來也隻是為了陳述齊王之亂引起的惡果有多麼惡劣。

吳承宗把吳承名關押起來,帶回長安,臨走之前把宋寖和吳立炎派遣到了北方。

宋寖被任命為平奴大將軍,和太子吳立炎一起北伐,擊退鮮卑和柔然,匈奴。

這時候北方的局勢極其糟糕,吳立炎和宋寖入駐河北鄴城,和三郡地區的張升聯合形成了一道防線,阻止少數民族進一步南下。

吳立炎指出,現在的情況極其危險:“國家經亂,民不聊生,難以與胡族持久噫!唯有派遣奇兵,速戰速決,方為上冊!”

宋寖也是極力讚歎,並且表示願意挑選五千精銳,直接從河北穿插,迂回太原,進取平城。

而吳立炎和張升則需要進攻太原一線地區,吸引對方注意力。

三月二日,宋寖統領五千精銳騎兵,悍然從鄴城出發,與此同時,張升率領三郡內數萬大軍北伐,和匈奴大軍交戰。

吳立炎和宇文延率領河北大軍直接進入常山,和太原隔山相望。

拓跋黎已經退縮平城,麵對著龐大的業軍,他並不害怕,甚至於孤注一擲,想一舉挫敗業軍,徹底確立在北方的地位。

並不是他狂妄自大,而是當時的情況下,業軍經曆戰亂,已經極其疲憊了,而少數民族的騎兵卻都以逸待勞。

如果是有人開盤的話,恐怕押業朝的人也很少,更何況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帝國會重蹈西晉覆轍。

但可惜的是,並沒有,這個王朝不是晉,齊王之亂雖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遠沒有八王之亂那麼激烈。

並且中央依然是穩如老狗,皇帝吳承宗乃是一代明君,太子吳立炎也是文武雙全。

更重要的是他們麾下還有很多年青一代的將領。

宋寖,宇文延,張升,甘贏等,這些人都是這個國家的未來,中流砥柱。

三月十一日,宋寖大軍抵達太原城外,遇見了三萬柔然大軍,麵對錚錚鐵騎,業軍井然有序的進行防禦。

柔然可汗吳提親自帶隊,下令放箭,卻被業軍的盾牌抵禦住了,並且在第一輪騎兵衝擊中被業軍反殺。

雙方血戰,宋寖再次身先士卒,擊垮柔然騎兵,並且帶著四十多騎兵進行了斬首行動,在混亂之中斬殺柔然可汗吳提!

當宋寖砍下吳提頭顱,並且把他高高舉起的時候,在場的柔然大軍全部都嚇跑了的。

業軍士氣高漲,三萬柔然騎兵陣亡四千餘人,投降七千多。

這場發生在太原城外的大戰深深地震撼了城內的鮮卑族。

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害怕起來,但宋寖壓根不理會太原,而是下令,坑殺七千柔然人,並且悍然繞過太原,直接撲到了雁門關。

雁門關魏軍有四千多人,在雁門關以南,不僅僅有新興,還有太原這樣的軍事重鎮。

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太過於戒備,就這樣被宋寖大軍擊潰,雁門關回到業軍手裏。

那一刻,山西地區的柔然,鮮卑,匈奴人基本上都已經喪失安然撤退的可能。

這一招被稱之為關門打狗。

得知這個消息的拓跋黎大為震撼,他不甘心自己入主中原的機會就這樣失去,打算再次出動騎兵,卻在城外遇見了吳立炎軍。

這時候麵對已經平定內亂的大業大軍,拓跋黎仰天長歎,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和吳立炎和談。

和談內容很簡單,那就是吳立炎代表業朝放棄北方六鎮,平城等地區,雁門關以北歸魏國。

而拓跋黎付出的籌碼則是願意和業軍一起剿滅柔然殘餘和匈奴騎兵。

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主動撤出太原,並且釋放林從。

前麵的吳立炎都可以不在意,但林從他不能比管,這可是鐵杆太子粉啊!

隨後吳立炎派遣使者,答應拓跋黎的請求,並且附加了一條。

魏國取消皇帝稱號,稱王,對業俯首稱臣,每年上供戰馬千匹,牛羊五萬。

拓跋黎不接受前麵的條件,要求魏國依然是稱皇帝,但入業朝朝拜大業皇帝的時候會稱王,以藩王禮拜會。

也就是說魏國願意關起門來做皇帝,在業朝麵前當孫子。

吳立炎一聽,覺得還行,一拍即合。

正華九年(公元433年)三月三十日,業魏在平城簽到條約,史稱《平城之盟》。

自從,北魏和業朝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