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安門之變結束了。
十月二十二日,皇帝吳承宗快馬加鞭的回到了長安,隨後就看見了吳承名的屍體。
那一刻,文武百官皆跪倒在地上,瑟瑟發抖。
太子吳立炎則是跪在皇帝麵前,一言不發。
一切都已經很明顯了,就是他殺了吳承名,就看吳承宗怎麼處理了。
在此之前,宋寖和梁銳文都勸說吳立炎離開長安,去洛陽避避風頭,等吳承宗氣消了再回來,但吳立炎拒絕了。
因為他知道,吳承宗再憤怒也不可能對他幹什麼。
原因很簡單,吳承宗老了,十一子隻剩下十子,吳立炎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繼承人,除此之外其他的皇子都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經驗,更沒有能壓製武勳,外戚,世家的鐵血手腕。
隻要吳承宗腦子清醒,就不可能對吳立炎下手,除非他不管大業帝國的安危。
他老了,也不可能再重新培養一個太子了。
吳承宗下旨,以帝王之禮安葬吳承名,太子吳立炎入駐洛陽,督造東都。
這件事情看起來已經塵埃落定,吳承宗沒有責罵任何人,包括吳立炎。
隻不過吳立炎感受得到,從這一刻起,他和吳承宗的父子親情已經斷了。
兩個人之間就隻剩下皇帝和儲君的身份。
有關於東都洛陽的建造計劃,本來就在帝國開創之初的計劃裏麵。
那個時候業朝並沒有收複洛陽,所以暫時定都長安。
這些年來因為滅宋和黨爭,齊王叛亂,這件事情一直沒有提上日程。
直到現在,吳承宗用這個理由把吳立炎趕出去了,眼不見為淨。
十一月初,皇貴妃鄭氏突然暴斃,時年四十五。
十二月初,吳承宗私底下和梁銳文在皇宮裏麵閑談,問他中書省丞相自他之後,當選何人。
梁銳文作為開國明相,那裏能聽不明白皇帝這是在趕他走了。
但梁銳文似乎早有準備,安詳的說:“葛延可擔責任!”
聞言,皇帝點頭:“善。”
第二天梁銳文就提出要乞骸骨,也就是退休了。
一時之間滿朝文武駭然,很多人挽留,但梁銳文都沒有理會,皇帝也是同意了他的退休文書,讓他榮歸故裏。
很多人認為梁銳文因為幫助太子斬殺吳承名而受到牽連,肯定會恨皇帝吳承宗的,但事實上梁銳文並不恨任何人。
因為他老了。
他生於364年,是公元412年投靠吳承宗的也算得上是比較早期的人物。
他正真在吳承宗麾下獲得一席之地是公元416年,前往長安,請求後秦皇帝把三郡讓給吳承宗之後。
吳承宗入長安,掌控關中,開創帝王霸業的這個過程裏,他一直是坐鎮中央,幫助吳承宗管理後勤等。
這一年他已經69歲了,放在那時候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高齡了。
他的家鄉是廣州,距離長安極遠,但他還是想回家。
公元412年投靠吳承宗之後,他再也沒有回家了,他老了,想回去安享晚年了。
十二月二十,梁銳文拜別皇帝,離開長安。
二十三日,途徑洛陽,太子吳立炎出城三十裏迎接,並且感謝梁銳文幾十年的教育之恩。
梁銳文很欣慰的看著吳立炎,他這一生有很多的學生,但他最看好的就是吳立炎,願意為了他萬死不辭。
因為他經曆了這個亂世,知道天底下的黑暗,急需要一位雄才偉略的文治武功帝王來撥亂反正。
吳承宗是他選擇的明主,他相信吳立炎也是,他肯定會成為一位合格的帝王。
梁銳文離開帝都之後,卒於公元437年,享年73。
梁銳文的政治生涯落幕了。
但對於大業來說,新的時代來了。
公元434年正月初一,吳承宗在長安祭天,昭告天下,改正華年號為聖治。
公元434年就是聖治元年。
這一時期長達十一年,在此期間,業帝國國力上升,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