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裏麵吳承宗的功績大致有五。
第一,建築東都洛陽。
聖治三年(公元436年),業帝國連續三年獲得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國庫充實。
在此之前的三年,吳立炎隻能發動不到一萬人建造東都皇宮,但這一年四月份,吳承宗給吳立炎批了大量的經費。
隨後建造東都的勞役達二十萬人,大大的加快了洛陽的建設。
洛陽經曆五胡亂華之後,早已經沒有了秦漢時期的繁華,所以為了把他作為帝都,必須要大規模的翻新。
這一次的建造長達十二年(公元434-公元445),直到業宣帝堯聖二年(公元446年)大業才正式遷都。
這一次遷都也為大業帝國續命了幾十年,否則在業朝後期的南楚北伐之時,帝國的壽命可能會就此終結。
第二,恢複民生。
聖治二年底,吳承宗就宣布取消有關於關中,益州,廣州荊州等地區的高額賦稅,之前因為東部地區生產力遭到破壞,和平地區可是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稅收。
這一年裏農民大豐收,自然是要一視同仁。
尤其是吳承宗使用世家子弟,那些讀過書的文化人治理地方,使得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繁榮昌盛,更上一層樓。
基本上到了聖治四年,大業的軍隊人數已經恢複到了齊王戰亂前的八十萬人。
第三,強化征伐營,北騎軍。
經過戰亂,這兩個軍營的人數稀少,而吳承宗在聖治前期一直在挑選軍隊之中的精銳進入其中。
聖治四年的征伐營有十五萬人,北騎軍有十二萬人,其中超過三萬多人配備兩匹馬。
這樣的戰鬥力可以說是大大提升。
也就是依靠這些人,吳承宗才能走聖治末期震懾四方,並且給吳立炎留下了一支鐵血強軍。
第四,徹底控製河套,掌控邊境,滅仇池。
因為齊王之亂時期匈奴十二部落出來搞事情,再加上吳承宗早就看他們不順眼,於是在聖治四年八月份,令尚書省丞相宋寖率領北騎軍八萬人抵達陰山,把二十多萬匈奴人拆分,遷入荊州,揚州,交州等地區,基本上清空了河套。
隨後又從關中,河南,益州地區遷入十四萬百姓,在河套平原居住。
河套平原歸入業朝,最大的作用在於可以及時切斷鮮卑人的側翼,讓他們少了一個可能的盟友,並且為吳立炎收複平城,六鎮地區打下基礎。
說完了河套那就到仇池國了,這個掛機王實在是沒什麼好說的。
當年業朝剛剛滅了劉宋,天下百廢待興,吳承宗不想隨意動刀兵,於是就沒有滅了仇池,但是現在,國富兵強,是時候那他們開刀了。
聖治五年(公元438年)三月,吳承宗直接下令讓仇池王過來長安拜見皇帝,在此之前業朝從來沒有這種要求。
所以仇池上下看得很清楚,但卻無法做出改變。
因為這就是弱者的無奈。
不打,亡國,打,亡國滅種。
兩者之間,仇池王選擇了前者。
隨後仇池王被迫兼自願的內附,成為了業朝的領土。
吳承宗把仇池人全部內遷到了山東地區,又從荊州調集八萬人遷入其中。
第五,萬國來朝,天下臣服。
由於齊王之亂,大業國威淪喪,在聖治元年的時候就隻有北魏派遣正式的使臣過來朝拜,至於高句麗,柔然,北涼政權鳥都不鳥你。
但到了聖治六年,各國都是共同派遣使臣,王子,朝拜大業皇帝。
這時候的大業再次成為了東亞霸主,在這個區域內說一不二。
但這些國家的態度並不能讓吳承宗放棄對他們的攻伐之心。
但他老了,已經不願意再看見天下生靈塗炭了,他現在已經把自己擺到了漢景帝那樣的角色上,打好基礎,留給下一代皇帝大展宏圖。
這些大致就是聖治前中期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