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北地大屠殺——百年爭鋒的開始(1 / 2)

若是論及業武帝聖治時期的各方麵,無疑都是積極向上的。

但期間也是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情就是影響了大業帝國一百多年的北地大屠殺。

聖治九年(公元442年)三月份,北方雁門關發生了小事情,但這件事情卻是一個導火索。

自從正華九年(公元433年)業魏雙方簽訂合約之後,兩個民族之間已經和平共處將近十年了。

但因為曹達,甘祖都是因為北魏鮮卑而亡的,吳承宗對於這個種族本身就沒有什麼好感。

再加上之前齊王之亂,太原城內鮮卑族打開城門,迎接拓跋黎入城,徹底惹怒了吳承宗。

但因為國家百廢待興,力量虛弱,吳承宗隻想著恢複民生,所以就沒有做什麼。

但卻給業朝北方的鮮卑族定下了極其苛刻的生存條件。

比如說他們的稅收比起業朝漢人多了一半,並且漢人殺鮮卑人,隻需要賠償一隻羊而已。

而鮮卑人殺漢人則是要滿門抄斬。

如果不是真的厭惡鮮卑族,吳承宗這位帝王不可能把民族問題搞得那麼緊張。

那為什麼麵對這種高壓政策,鮮卑族還是要留在業朝呢?

原因很簡單,業朝穩定。

當年鮮卑入主中原也不過是占據山西河北地區,到了現在,北魏盤踞草原,隔三差五過來打劫,但卻不會掠奪鮮卑人,並且還要依靠業朝內部的鮮卑人帶路,打開城門之類的。

所以說他們在河北比較安全,如果是回到草原,麵對業朝的進攻隻能顛沛流離。

雖然說業朝對鮮卑人很盤剝,但很少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安全。

而這一次發生的事情卻顛覆了這種情況。

簡單地說是一個鮮卑族人因為侮辱了一個漢人女子,被官府追殺,為了活下去,叫上自己的一群鮮卑的狐朋狗友,反殺軍官。

這時候為了大家一起活下去,就隻能發動各自家人起兵(殺業朝漢人滿門抄斬),隨後集合了幾百人偷襲雁門關!

雁門關作為業朝防範北魏的關卡,擁有兩萬多業軍把守,所以說這些人並沒有掀起什麼波瀾。

但這件事情傳到長安依然是引起了震動。

中書省禦丞梁言(梁銳文長子)上書說:“鮮卑族人卑鄙無恥,不興王化,應分而治之!”

尚書省丞相宋寖也是同意這個觀點:“鮮卑蠻夷,應當恩威並重!禍害河北數十年,應遷入內地,漢化之!”

對此,吳承宗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而是說出了一句出乎意料的話:“鮮卑魏,當滅之!”

皇帝要北伐了!

這個消息傳到大江南北,舉國上下震動。

自從聖治年來九年,皇帝從來沒有開啟一次大戰,控製河套和滅仇池都沒有開打,但是現在,沉默了那麼久的大業這一次要一鳴驚人了嗎?

在洛陽的吳立炎聞言並沒有說什麼,準確來說滿朝文武都沒有幾個人反對北伐,畢竟鮮卑北魏還拿著他們的平城,六鎮地區呢,這些地方是中原防禦北方的橋頭堡,被北魏拿著實在是不好受。

但他們卻擔心此戰可能會損失慘重,因為北魏這些年來也是不斷的擴張,柔然大片土地都已經淪入拓跋黎的手裏。

柔然入侵山西,可汗吳提死了,六七萬騎兵也是全軍覆沒,拓跋黎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當然是不留餘力了。

所以大業蒸蒸日上,北魏同樣是成為了北方巨無霸。

東到高句麗,西到西域,北到北海,都變成了他們的地盤。

根據北魏官方統計,聖治九年的北魏擁有二十多萬騎兵,可動員的青壯年超過了六十萬人。

一旦逼急了北魏,一場舉國之戰就會爆發。

吳立炎自然是不害怕的,他有信心自己可以橫掃千軍,現在的大業組織三四十萬的騎兵也不難,隻不過想深入敵後鏟草除根恐怕後勤方麵會崩潰。

四月份,吳承宗調遣征伐營十五萬,北騎軍十二萬,都護府軍十萬,宿衛軍八萬,全麵進入河北山西地區。

這幾乎是傾巢出動精銳部隊了。